高温、高湿的三伏天身体经受多重考验

版次:13 作者:刘威

可以说,高温、高湿是一对夏日“双煞”,在它们的相互影响下,我们的身体在湿热最盛的三伏天里要经受多重考验。除了中暑之外,胃肠道不适、心脑血管疾病等也可能会接踵而来,尤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要按照医嘱用药,并多注意一些生活细节,以免让疾病有可乘之机。

高温天小心“热中风”

上周二,外出锻炼回家后,68岁的陈阿姨出现头晕、呕吐等现象,家人以为陈阿姨中暑了。但休息了一段时间后,不适症状愈发严重,还出现了一侧肢体偏瘫。紧急就医后,陈阿姨被诊断为中风,不是中暑。

很多中老年人以为,中风在寒冬容易发生,到夏天就安全了,其实不然。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许东介绍,中风通常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寒冬;一个是炎夏,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病的老年人,一定要警惕盛暑的“热中风”。“这是因为,天气较热的时候,人体会大量排汗,容易导致‘脱水’,从而会使血容量减少、血液黏稠,而减缓血液循环的速度,增加患上中风的概率。高温酷热易使人心情烦躁,情绪变化较大,也易引起血压波动,增加中风的风险。另外,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来说,炎夏室内使用空调时,室内室外忽冷忽热的气温变化,会使脑血管反复收缩、舒张,会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严重时可导致脑梗死。”

在夏季要预防中风,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尤其是老年人对体内缺水的反应能力降低,不能等到口渴时再饮水,要“多次少饮”。此外,还要重视基础病的防治。一般而言,夏季血管扩张,血压会稍低一些,有些高血压患者就会放松警惕,随意调整药物,这有可能增加中风的风险。

当心“情绪中暑”诱发心梗

持续高温天气,不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会对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出现“情绪中暑”,表现为暴躁、焦虑等,容易导致情绪失控,易与他人发生摩擦或争执。

值得警惕的是,“情绪中暑”对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情绪障碍时可能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还可能会引发心梗。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王晓丽给出缓解“情绪中暑”的几点建议:天太热时,尽量保持居住环境的温度舒适,这样情绪也容易冷静下来。此时节还宜心态清静,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越要“心静”,可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法”调整情绪。还可选择一些药食同源,具有清心降火、养心安神效果的食物,如:茯苓、麦冬、菊花、金银花、莲子、百合等食用。尽量远离刺激性饮品,少喝咖啡、酒、浓茶等。

高温高湿易乏力胸闷

三伏天高温高湿,人们体力消耗较大,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老人和体虚气弱者通常更难抵御酷暑,容易出现乏力、心悸、胸闷、大量出汗等症状。“除了要及时补充水分外,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品以增强体质,使湿热之邪无隙可乘。”王晓丽建议,食物一定要清淡,不可过于滋腻,否则极易伤胃,导致消化不良。山药、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等都是夏日的进补佳品。

三伏天里,可适时地益气生津,补充身体气津的亏耗。喝粥能健脾益气、养胃阴以补虚损。盛夏适宜喝点荷叶绿豆粥、薏米百合粥,不仅益气生津还可清热消暑。老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的人,熬粥时还可以放些有健脾效果的淮山药、茯苓等。

忽冷忽热

易惹“热伤风”

三伏里,蒸笼一般的“桑拿天”固然让人痛苦,而比“桑拿天”更痛苦的是在这种天气患上感冒。夏天空气湿热,若在出汗时过于贪凉,容易引发伤风感冒,俗称“热伤风”,中医又称为暑湿感冒。炎热的夏天,满身汗珠走进凉爽的空调房;打开冰箱,咕咚喝点冰镇饮料,这样来来回回折腾几次,你就可能会出现鼻塞、打喷嚏、头疼、发烧等,这多半是热伤风了。夏天热伤风最大的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出汗多但是不解热。

如果夏天热伤风还像冬天感冒一样用药,效果可能不太好,治疗时一定要对症选择药物。出现夏季感冒的轻微症状可以吃些消暑的药物,如藿香正气丸、十滴水、人丹等。另外,还要注意清热解暑,吃些扁豆、绿豆、西红柿等解渴祛暑的食物。

肠胃功能最脆弱

每到夏季,医院接诊的胃肠道疾病患者通常比其他季节多,其中不少人是吃了剩饭剩菜引发腹泻。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于晓兵解释说,“夏季食物容易变质,冷藏室的温度条件也容易滋生一些细菌。从冰箱里拿出的食物如果没有热透就吃,容易诱发急性肠胃炎。此外,贪凉喝冰啤酒、吃冷饮也易诱发腹泻。另外,由于高温,脾胃功能变弱,饮食紊乱的不良习惯可能诱发急性胃肠炎。”

出现腹泻症状时,如果情况不严重,可口服黄连素,适当喝些淡盐水,补充电解质以防腹泻引起脱水。但如果出现一天腹泻四五次以上,且有发烧、乏力等全身性症状,应尽快到医院治疗。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