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时出现这几种异常是怎么了?

版次:15 作者:刘威

我们每天都走路,但你不知道走路有时也是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大多数时候,走路姿势只是个人的习惯,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步态也会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比如说步幅变得小一些,行走的速度会变慢等,这些都是正常的。但如果走路时出现这几种情况,比如突然摇摇晃晃;脚下像踩了棉花;走路或上楼时突然腿发软等,都可能是健康亮了红灯,一定要引起注意。

走路不稳 有踩棉花感

抬不动腿,走路不稳当,像踩了棉花一样,一出现这些症状,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脑梗了,也有糖尿病患者发觉自己也有类似的问题。但除了这些常见病,走路时有踩棉花感还有可能是颈椎病惹祸。

据银川市中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刘鹏介绍,在临床上,颈椎病根据病变的轻重、病变的早晚、病变影响的位置不同,一般分为五种类型,包括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是最严重的,多因外伤损伤了脊髓。这类病人往往感觉四肢无力,走路不稳,有踩棉花感,如果治疗不及时,易造成截瘫。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旦感觉到下肢麻木、有蚂蚁爬行感、袜套样感觉、脚底有踩棉花感等症状,以及出现足部发凉、皮肤发暗、色素沉着等情况,一定要提高警惕,很可能预示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

走路内八字

有些人脚底是一个平面,走路主要呈内八字脚,与鸭子的步态有相似之处,并且走路多一点特别容易累、脚疼,这可能是扁平足导致的。

足弓能使我们的足部富有弹性,在吸收地面冲击力的同时起到支撑作用,一旦足弓消失后果可想而知。“扁平足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的与家族遗传史有关,后天性的主要是因外伤、骨折、肌腱损伤导致的。有些扁平足的患者在走路时,会呈现内八的步态,长期不正确的走路姿势会导致鞋底内侧磨损严重。另外,扁平足患者在行走时,由于失去了足弓的缓冲减震作用,足部容易感到酸痛、疲劳等症状。由于扁平足患者在行走或者站立时,脚后跟内侧总是受到磨损,容易感到疼痛,再加上局部血运差,就可能会引发跟腱炎、副舟骨、胫后肌腱炎、足底筋膜炎等疾病。”自治区人民医院关节与足踝外科副主任医师宋强介绍。

走路突然打软腿

经常有人走着走着或者上下楼梯时,突然一条腿发软,膝关节使不上力,有种要跪下的感觉,这种现象俗称为“腿打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首先,走路时打软腿可能是半月板损伤的信号。大部分半月板损伤的患者都有外伤病史,膝关节活动时疼痛明显,受伤的下肢不敢发力,上下楼梯时更为明显,感到下肢没有力气,会发软,以下楼时症状为重。严重半月板损伤的患者还可发生膝关节交锁,即做某个动作时,膝关节突然卡住不能活动,同时伴有剧痛,需要慢慢活动到某个位置后才能继续活动,可伴有弹响声。

“另外,有的人上下楼梯时经常出现膝关节疼痛,不敢使劲,或者突然腿发软等不适症状,还要警惕是髌骨软化症。”银川市中医医院骨伤二科主任医师张存权提醒。髌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膝盖骨”,它同时也是个天然的避震器。髌骨软化症发病因素较为复杂,目前更多的研究认为患者多有膝关节过度活动、半蹲位扭转受伤史等。髌骨软化症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但如果平时不注意保护,年轻人群也容易提前出现髌骨软化的症状。比如长期采取不当的姿势负重或运动,如久蹲、频繁上下楼梯或爬山、频繁负重蹲起等,都可能加速髌骨关节的磨损。

间歇性跛行

70岁的李叔最近发现自己走路越来越费劲了:走一段距离后小腿肌肉就酸痛,以至跛行,坐下休息一会再接着走,疼痛又会加重。后经医生检查,李叔患上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走路时出现的症状就是所谓的“间歇性跛行”。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的局部表现。随着斑块不断增大,动脉管腔逐渐狭窄,管道通畅性受到影响,流向下肢的血流就会减少,狭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堵塞时,供应下肢的血流不能满足需要,就会出现下肢缺血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能耐受的行走距离越来越短,甚至可能丧失行走能力。”宁医大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胡志鹏提醒说。

另外,腰椎管狭窄症会引起腰背疼,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重体力劳动者,其典型的临床症状也包括间歇性跛行:即平静休息时常无下肢疼痛等症状,但是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痛、麻木、无力而跛行,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逐渐缓解,继续行走一段时间症状复现。

走路摇摇晃晃

有些老人走路时,常常走不到一条直线上,摇摇晃晃,走路姿态有点像喝醉酒,这时要警惕小脑萎缩。小脑的功能主要是保持身体平衡,以使我们走路时踩稳。而小脑病变后会对脚迈出的距离、速度以及所需的力量估计不足,导致走起路来晃晃荡荡。一般来说,小脑萎缩与机能退化有关,以老年人多见。

小贴士

需要注意的是,走路时出现上面这些情况,提示你的身体可能出现了问题。具体情况还是建议到医院就诊,经过临床的诊断判定。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