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安全意识不做野泳者

版次:2 作者:孙瑞亭

炎炎夏日,时常能看到野泳者“出没”,着实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的确,对于不少游泳爱好者来说,户外畅游的体验感颇具诱惑,再叠加室内游泳资源相对稀缺、收费不低等原因,自然会有人“转战”野外水域,但野泳的危险性说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需要职能部门通过宣传引导、巡视监管等措施提醒喜欢野泳的市民,珍爱生命,提高安全意识,避免意外发生。

进入6月后,笔者在宝湖、北塔湖、丽景湖、典农河和唐徕渠等水域总能看到一些野泳的人,尽管职能部门、新闻媒体常态化宣传引导并且发布警示案例,仍然有游泳爱好者无视警示标牌的提醒和巡查人员的劝导进行野泳,有的甚至带着未成年人一起下水。野泳潜在的危险性不用细说,就以宝湖、北塔湖这些湖面较宽的水域为例,表面上看起来平静没什么波澜,但水下情况其实挺复杂,笔者以往采访时了解所知,这两处水域最深能达到将近5米,特别是湖底水草丛生,如果不明情况贸然入水,加上缺少救护措施,一旦出事泳者的生命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唐徕渠就更不用说了,水位高水流急涵洞又多,危险性不言而喻。此外,野泳这类不文明现象出现在具有悠闲公园性质的城市开放水域,也会影响其他市民正常游玩。

从笔者的观察来看,以往大部分野泳者年龄偏大,也非“孤泳者”,有自己的“团队”,但最近一两年参与野泳的未成年人有增多的现象。有统计显示,九成以上溺水事故是因为野泳者游泳时没有采取安全措施,特别是野泳者对水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安全意识淡薄,有人甚至过于自信,不相信溺水事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存在侥幸心理。另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约有5.6万人,占95%以上。因溺水造成的伤亡居我国0~17岁年龄段首位,占比高达33%;1~14岁溺水事故的比例超过40%,青少年溺水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

“年年劝年年游”,对于巡视人员来说,因为没有执法权和处罚办法,除设置警示标牌、救生设备和反复劝导外,确实没有其他更有力的措施。那么该如何堵住事故源头,让悲剧不再重演?首先,职能部门除了加强提醒之外,还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野泳安全的认知,尤其是适龄的儿童和学生对野泳的危害认知更少,需要监护人和老师,以及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次,要结合实际情况,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推出开放式游泳场或平价游泳场馆,从而解决市民游泳健身的需求。另外,要建立起多部门协调配合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制定强制性管理条例、成立常设性组织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和区域,对城市开放水域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同时,要完善防护体系,有效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和精准管理,借鉴一些地方推出的“防溺水安全管理河长制”等措施,充分发挥各类力量进行常态化巡查、劝导和制止野泳行为的发生。

当然,作为市民,我们必须要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尊重和敬畏生命,不做野泳者!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