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稳”的基础 积蓄“进”的动能
银川经济“期中考”交卷成绩亮眼
版次:3 作者:孙楠
又到经济“期中考”交卷时,银川上半年成绩几何?来看这张成绩单——
地区生产总值1267.24亿元,同比增长7.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3.5%
(完成年初预算的53.7%,如期实现双过半。)
“三新”产业快速增长,完成产值444.54亿元,同比增长31.8%
上半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69.65亿元,同比增长39.0%
数据“说话”
今年上半年,银川经济稳步恢复,工业生产持续向好,重点领域投资较快增长,市场活力逐步激发,财政金融稳健运行,民生保障夯实有效,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步恢复、逐步向好的发展态势。
经济“期中考”成绩亮眼
今年上半年全市7项主要经济指标中,3项指标实现“双过半”。其中——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分别高于预期目标1.0和4.2个百分点)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3.5%(完成年初预算的53.7%,如期实现双过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项指标位列全区五地市首位,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连续8个月领跑全区。
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快于全区1.0、5.5和1.0个百分点。
县(市)区多项指标增速名列前茅:
西夏区(13.0%)和灵武市(8.2%)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位列全区22个县(市)区第2位和第6位;
兴庆区(33.4%)和西夏区(2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位列全区22个县(市)区第2位和第5位;
灵武市(19.4%)和西夏区(17.9%)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位列全区22个县(市)区第3位和第5位。
发展根基“实”
●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7.24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分别高于全国(5.5%)、全区(6.5%)2.0和1.0个百分点,位居全区五地市第2位;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2%,较去年同期提升0.6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93亿元,同比增长8.2%,高于自治区(7.9%)0.3个百分点,位居全区五地市第3位。其中,牧业实现产值37.53亿元,增长10.3%,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74.8%。上半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08.51亿元,同比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7%,分别高于全国(3.8%)和全区(7.2%)8.9和5.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639.35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与一季度持平。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投资、消费和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今年上半年,银川持续拓展投资空间,全面促进消费,继续扩大开放。
●投资方面,国有经济投资增长48.8%,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2.8个百分点。项目投资增长13.2%,高于房地产开发投资18.9个百分点,上拉全市投资增速8.2个百分点,有效投资稳步增长。
●消费方面,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06亿元,增速位居全区五地市第2位。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8.95亿元,增长1.4%。限额以上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42.2%和11.0%,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中餐饮收入增长14.5%,均保持较快增长,接触性消费活力激发。
●外贸方面,上半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69.65亿元,同比增长39.0%,其中,出口总额52.08亿元,增长35.3%,进口总额17.58亿元,增长51.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34.51亿元,对外贸易高速增长。
发展“劲”头足
●“三新”产业快速增长,完成产值444.54亿元,同比增长31.8%,高于规上工业产值32.1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2.3%,高于全市投资46.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为18.2%,较去年同期提升5.5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77.4%。
●新消费激发市场活力,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12.22亿元,占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7.0%,较1~5月比重提升0.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63.9%,高于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速62.5个百分点。
●“六特”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实现农牧业产值53.23亿元,占全区“六特”产业的比重为26.5%,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2.0%。
●上半年,先进制造业发展提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5.5%和35.2%,分别快于规上工业增加值22.8和22.5个百分点。
●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8%,对全市经济形成较好支撑,上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7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业支撑有力。新动能澎湃向上,正为经济持续向好增添强大动力。
巩固基础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上半年,在各项政策举措靠前发力的支持下,全市经济稳定好转态势明显,主要指标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运行总体实现良好开局。三季度是推项目抓落实的黄金时间,也是奠定全年胜局的关键时期,我市将继续紧盯关键领域、关键指标、关键环节,着力在保主体、扩内需、稳就业、促房地产方面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全面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建设,力争形成更多有效投资量和实物工作量。招引高端产业项目,加大项目储备,增强发展后劲。持续打响促消费品牌,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激发更大规模消费潜力,不断提升市场热度。进一步加强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形成企业发展—就业充分—收入提升—需求释放—企业发展的完整闭环。通过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继续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走在前、作表率。
记者 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