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宁夏葡萄酒文创之路

版次:10 作者:王敏

李雪农民画《巍巍贺兰山,滴滴东麓情》。

贺兰砚非遗传承人马全中作品《硕果累累》。

李静剪纸作品《美酒之都》。

产业+文创,这是宁夏葡萄酒必然要走的路,更长远地说,宁夏葡萄酒一定要实现三产融合,才能真正释放出属于自己的魅力,创造持久而具有特色的价值。如今,“葡萄酒文创”在宁夏已迈开步履,人们期待更多富有创意且能够产生商业价值的作品诞生,也期待更多力量的聚合,共同为产业发展助力。

创造更大文化品牌价值

“酒与经济、文化、哲学、军事、整体习俗紧密结合,用酒这个载体包容文化,也可以具象化的和某种文化相结合,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已经引起了文化界的关注,创作非遗作品,以具象化的形式与葡萄酒结合非常有意义。”在2023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非遗文创展暨对话论坛上,针对“‘葡萄酒+非遗’融合发展”这一话题,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联合会主席郝林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看到一件件展示宁夏葡萄酒魅力的非遗文创作品后,郝林海很是感慨。在他看来,如果仅仅从产品、产业的角度去理解葡萄酒,是不能真正理解葡萄酒价值和意义的,要想实现“当惊世界殊”,必须在文化结合上去下功夫。“讲好宁夏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葡萄酒也应如此。”

对此,参加本次论坛的银川市政协副主席丁洪认为,如何助推“贺兰山葡萄文化”和“宁夏非遗”这两大文化IP的深度融合,这次活动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他认为,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全方位展示三大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聚合效应,充分释放“旅因城而生,城因旅而名”的巨大文化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非遗人的用心实践

挖掘文化价值,将“贺兰山葡萄文化”和“宁夏非遗”这两大文化IP深度融合,非遗人用自己的创意与作品进行了实践。

西夏区贺兰砚非遗传承人马全中的作品《硕果累累》,在本次2023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非遗展中获得一等奖。这件用时近一个月完成的作品,如今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并喜爱,马全中说自己“很荣幸,沾了咱宁夏葡萄酒的光”。

在接到活动作品征集的通知时,马全中说自己首先考虑的不是造型,而是想去梳理作品想要寄托的美好寓意,以及了解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历史文化价值。“宁夏葡萄酒发展至今能取得现在的成绩,过程非常不容易,可以说这一产业的发展,是凝结着很多人的努力和梦想的;而且葡萄的果实聚集在一起,每粒果肉里都有不少籽,因此也可以代表多子多福和人丁兴旺的寓意。”马全中说,综合这些考虑,他想用作品表达贺兰山葡萄文化的“硕果累累”,也同时表达“福气多多”的美好寓意。

为此,他利用贺兰石极其特殊的后山石材,选取渐变色石料纯手工打造,“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希望能把原石用得恰到好处,用到极致,所以构思反而是最难的。”马全中笑着说,“雕刻的题材,要琢磨好几天才敢动刀。”

打造宁夏特色文创产品

“从组织非遗人参与设计开始,不断深入推动葡萄酒文创产业发展,这一步势在必行。”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强介绍说,这次举办“葡萄酒+非遗文创展”,目的是进一步挖掘葡萄酒文化内涵,赋能葡萄酒品牌建设,通过展览展示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为创作核心开发的非遗文创作品,跨界联动,让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创产品,激发葡萄酒领域的非遗文化内生动力,也共同探索“葡萄酒+非遗”融合发展新模式,以非遗文创产品实现葡萄酒文化的传承、升华和延续。“对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来说,一定要走三产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而这就需要对文化进行挖掘。”

李强说,希望未来,更多资源可以聚合联动,共同参与宁夏葡萄酒文创产业发展,为宁夏的“紫色梦想”助力。

“文创产品目前大多靠的是创意、才情与文化积淀等,借助现代科技技术,对已有的文化资源进行一种再呈现与创造。”北方民族大学文传学院副院长冶进海对于宁夏葡萄酒文创,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文创产品既有审美的一面,更有实用的一面,要有内涵,但不仅仅限于文化内涵,而是以高品质作为基础。“目前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媒介元素,来做葡萄酒等产品的设计,是一条可行之道,但一定要避免同质化,让传统文化在焕发时尚魅力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地域、文化、用途和审美的差异性,避免一味趋近或同质化,真正创作出具有宁夏特色的葡萄酒文创系列产品。”

记者 王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