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终评竞演

宁夏秦腔少年,向“小梅花”冲刺

版次:12 作者:李尚

王舒童(左)和宋士文(右)表演《三岔口》。

两名小演员表演《三岔口》。

日前,从中国戏剧家协会传来喜讯,两名来自宁夏的小选手同时入选“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个人项目专业组决赛,决赛将于8月在安徽举行现场展演活动。26日,记者从宁夏戏剧家协会了解到,此次是宁夏第一次有专业组选手入围,也是宁夏秦腔宏志班开办以来的教学成果体现。

入选专业组决赛

暑期,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迎来了一批少年学员,他们都是秦腔宏志班的学生,其中两名同学宋士文、王舒童正在加紧排练折子戏《三岔口》,他们就是此次入选“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个人项目专业组决赛的小演员。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全国各省区市戏剧家协会协办的一项全国性、高规格的少儿戏曲艺术活动,创办于1997年,每年举办一届,已经成功举办了26届。该活动全国每年参加选拔的少年儿童总基数在1万人左右,是全国少儿戏曲的最高奖项。此次也是两名小演员第一次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

“前几天这两个孩子还跟我说,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这件事,以前都不敢想。”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工作人员、秦腔宏志班老师田冰说,这个消息不仅让两个孩子振奋,对于秦腔宏志班全体学生鼓舞都比较大,其他同学对于戏曲专业有了另外的认知。“最近训练的时候,孩子们训练积极性更高了。”

多年教学成果的体现

折子戏《三岔口》入选“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个人项目专业组决赛,这个消息对于秦腔宏志班的师生确实有一定分量。“秦腔宏志班2019年开班,这批孩子学了三年多,这三年主要是基本功的锻炼,登台演出或者比赛的机会比较少,此前参加过两届宁夏春晚的表演。”田冰说,这个秦腔宏志班的学生求学之路并不容易,前三年受疫情影响,线下教学时断时续。“戏曲和文化课不一样,需要言传身教,学生也得勤学苦练才能出成绩。这次入围还是挺惊喜的。”

按照教学计划,秦腔宏志班的孩子前三年要学习基本功,包括戏曲知识、身段、技巧等,接下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陆续进入一些戏曲片段的排演,目前学生们基本开始进入新一阶段的学习。“全班一共45个学生,要给每个学生量身打造剧目,工作量很大,我们师资力量薄弱,得逐步进行这项工作。”田冰说,这次原本挑选了4组学生,排了4出戏,但因为学生身体情况等原因,最终选择两出戏报送宁夏戏剧家协会,经过宁夏文联、宁夏戏剧家协会推荐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

为戏曲发展培养后备力量

宁夏戏剧自2006年至今,一共有7人获得8次中国戏剧“梅花奖”,2007年至2017年连续六届,更是每一届“梅花奖”都有宁夏演员的名字,足见宁夏戏剧取得的成就。然而,成就背后的情况并不乐观。“2018年我们在全区做了一个调研,发现青年演员断代的情况非常严峻,于是第二年开展了戏曲‘培根固苗’工作。”宁夏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李岩说,此后几年协会更注重宁夏本土青年戏曲人才的培养工作。

李岩介绍,2016年宁夏申报并获评过一次“小梅花奖”,此后少儿戏曲便“一直没有任何动静”。2019年,在宁夏戏剧家协会的推荐下,石嘴山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丽莉参加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师资人才培训班。2020年,安丽莉指导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的刘儒英获评“小梅花”。去年,她又指导了该校的卢籽伊,再次获评。

“宁夏有‘小梅花’,就说明我们后继有人。”李岩说,此前获评的都是业余组,但也给界内极大鼓舞,当时就盼着秦腔宏志班今年能够推选学生参加专业组的比赛。

言传身教、量身定制

今年5月份,秦腔宏志班几名学生在老师谭建的指导下开始备赛,为活动集中训练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表演技法越来越规范。谭建是谭派京剧传人,也是宁夏京剧院演员,两年前受宁夏秦腔剧院的邀请,为秦腔宏志班授课。

“秦腔的唱腔我教不了,但是京剧的手眼身法步要求比较细,我主要教这方面,帮助他们提高。”谭建说,排练的戏曲都是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量身定制,此次参与“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的学生们正处在变声期,但武打戏的功夫还不错,要尽量扬长避短,排演的剧目也是突出武打戏。“这几个孩子还没分行当,缺乏表演的基础,给他们说戏比较吃力,不过学习单小翻、旋子这类武打技巧,他们还是很感兴趣的,学习劲头也比较足,特别是原先做不到的动作经过反复练习‘突然’掌握了,给他们带来鼓舞。”

此前,宋士文、王舒童两名学生在录制时表现不错,接下来,田冰将带着两人前往安徽进行现场表演,这是对他们的又一次考验和锻炼,“好好表现,希望能够取得好成绩。”田冰说。

记者 李尚 图片由宁夏秦腔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