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
做实做细基层减负文章扎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版次:4 作者:吴春霖
居民在社区服务大厅办事。
社区工作人员正在整理上传电子报表,省去了来回跑路的麻烦。
基层是与老百姓联系最紧密的地方,是党和政府离群众最近的一扇门。近年来,全市上下坚决对标对表,采取有力措施,创新方式方法,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实做细基层减负文章,为基层赋能聚力,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扎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动基层减负工作取得实效。
减会精文基层服务干劲更足
7月27日上午,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办花样年华社区网格员李冬梅一早就开始在辖区里走街串巷,给商户、居民家中送去各类宣传资料,提醒群众注意用气安全。“以前开会、报材料的任务很重,头天来文,第二天就要反馈,能出来入户宣传的时间就少了。”李冬梅感慨。
和李冬梅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同事吴娟。吴娟告诉记者:“就拿就业方面来说,过去都要填报表,统计就业人员数据,然后定期将纸质版的报表签好字送到相关部门,现在我们做成电子文档传过去就可以了,少了来回跑的麻烦。”
经过多年的基层减负,我市街道办及社区大部分报表由纸质版变为电子版报送,文件以电子版传输,减少纸质公文数量,降低印刷成本,同时也缩短文件流转时间,提高公文办理效率。部门之间形成“内部消化”,建立数据、材料共享机制,真正将基层干部从文件、报表中解脱出来,让社区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入户了解社情民意,多为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能力。
基层减负的目的是为了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激发干事创业动力,为百姓贴心服务。据银川市委督查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精文减会,明确规定各类文件篇幅和规范要求,大力弘扬短实新的优良文风,每月监测市直各部门的各项指标,定期梳理整合市直各部门压减动向。从目前来看,市委、市政府发文同比压缩了不少,开会同比减少许多,“真正从会议室走了出来”已成为广大基层干部的共识。
“我们感觉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不用经常去县区里开会,有些会直接开视频会议,在街道办的时间精力也更充沛了。”在调研基层减负落实情况时,一位镇街干部表示。
精文减会是力戒形式主义、改进工作作风、减轻基层负担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严肃的纪律要求。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进一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等有关文件精神,提高站位、强化责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坚持发短文、开短会、讲短话,印发的各类文件、召开的会议数量持续下降,坚决牢牢守住精文减会硬杠杠。
在兴庆区新华街街道办永安社区党委书记李树元的印象中,这几年不仅会变少了,会议时长也变短了。“开会就是有事说事,以前那些QQ群、微信群也少了很多,确实减了很多负担。”
不仅如此,社区考核方面也有所“减压”,据介绍:“以前各类考核很多,现在社区考核也减少了,这样我们的服务能更加细致、更加周到。以前加班加点可能是赶材料,现在加班加点更多的是为民办实事。”李树元说道。
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助推基层减负取得实效
在市委督查室督查二科负责人杨咏伟看来,基层减负,是破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桎梏,少报一些无用的表格,少发一些无用的文件,少开一些不必要的会议,能拓展基层干部干实事的空间,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实效的工作导向。目前,少给基层添乱、更好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不懈奋斗,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的氛围正在我市形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
基层减负,让干部敢于探索创新是第一要务。去年,银川市针对个别班子和干部干事热情减退、活力不足这一问题,出台了《激励干部实干担当“两榜四机制”实施意见》,利用干部评价管理“小切口”,解决干部不担当不作为“大问题”。
银川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银川市坚持以实绩论英雄,通过“改进作风提升质效”专项行动,建立了“红黄榜”机制。在调研摸排的基础上,干得好的上“红榜”,不好好干的上“黄榜”,让干得好的有位置、干得差的挪位置、不干事的腾位置。
另外,银川市配套建立了识别干部、提醒改进、能上能下、跟踪管理四项机制。通过识别环节的“摸、听、辨”机制,榜单提出后,对“黄榜”干部实行的“谈、省、改”提醒谈话机制,以及“提、调、免”能上能下机制和“考、挂、用”跟踪管理机制,全方位、立体化推动“红黄榜”机制,强化对干部履职尽责情况的监督管理。
记者了解到,在银川市重点推进的交通疏堵工程、“回迁难”和“办证难”专项整治等工作中,一些表现特别突出的干部上了红榜,他们埋头苦干、真抓实干,解决了一批老百姓身边的揪心事,通过正向激励带动广大干部在想事、谋事、干事上下功夫。
在实施“红黄榜”机制时,银川市始终坚持管人促事、依事论人导向,并且突出动态管理,对“红黄榜”干部实行动态考评、跟踪管理。不仅对“红榜”干部有正向激励肯定成绩、树立先进的作用,对“黄榜”干部和免职挂期干部还会进行重新考核,并根据工作需要和考核表现,综合分析研判,使“黄榜”干部进入“红榜”,也可提拔重用,对免职挂期干部予以重新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银川市又制定出台《关于激励干部敢为引领地方敢闯带动企业敢干示范群众敢首创的意见》,聚焦政治忠诚、过硬本领、务实作风等,明确干部敢为方向、增强干部敢为动力,助推基层减负取得实效,助力基层建设高质量发展。
“有制度作保障,我们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为群众办更多的难事、实事。”一位基层干部表示,意见的出台为广大基层干部凝心聚力干工作、心无旁骛抓落实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必将推动基层减负等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
为基层减负 从退群、清理APP开始
一个项目、一次会议、一个活动、一次培训,只要有活动就有工作群;最开始,建立工作群是为了方便工作,但后来,部分单位不分轻重缓急、大事小事群里通知;有的单位还要求在群内“留痕”……走味变形的工作群,让人得时时盯着,以防纰漏,搞得大家焦头烂额。
除了工作群,政务APP原本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与负担,更好地为普通老百姓服好务,但由于政务APP在推行过程中,“变质”走形,成为“包袱”,让基层工作人员不堪重负,苦不堪言。
今年以来,为减轻社区基层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市民政局全面清理面向社区组织的工作群和政务APP,其中确认不强制使用14项,取消使用6项,合并使用4项,同时共清理微信群54个。与此同时,为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今年,银川市纪委监委以利于工作为原则,从为基层减负入手,在全市开展村(社区)政务APP清理整治工作。目前,采取取消、不强制、合并使用方式清理政务APP24项。
“社区基层工作既琐碎又复杂,我们每个人都有上百个工作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进行清算之前,冗余的微信工作群和各种同质化严重的APP,不仅占用了社区工作人员很多的工作时间,也给居民带来了不便。
“社区工作覆盖面广,包括很多领域,每个条口都要建一个工作群,我们的网格员每天要在不同的群打卡、发通知,但其实这些群里的成员都是一样的。”这位社区工作者说。
同时,由于工作内容多,网格员们还经常需要通知居民在各种APP上投票、答题、填写调查问卷等,不仅占用了网格员的工作时间,还给居民带来了很多负担。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兴庆区玉皇阁北街街道办北关社区,该社区党委书记柴青丽告诉记者,社区基层减负工作其实年年都在开展,但今年的力度相对来说更大一些。“我们把所有的APP软件、微信小程序全部统计了一遍,并进行了专项梳理,一共统计出了57项目,通过合并取消最终保留了33项。”柴青丽告诉记者,今年通过开展退群和政务APP清理行动,切实为基层干部卸下指尖上的负担,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中去。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困扰基层多年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这次政务APP清理整治工作赢得基层干部群众广泛好评,把基层干部逐渐从政务APP‘束缚’中解脱出来。如今,在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下,经过专项整治,基层干部既注重线下实际工作,又用好线上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指尖’清风带来了工作新风。”西夏区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市纪委监委把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来抓,紧盯问题源头,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和监管部门建章立制,进一步细化政务APP运营管理要求。一方面,加快相关政务APP的优化整合。另一方面,改变政务APP的考核理念和方式,由“重量”转为“重质”,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积极主动建立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把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作为考评基层工作的重要指标,推动基层干部在更多实事上履职尽责,贡献作为。
基层干部的本职工作应该在基层,而不在工作群里。银川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上下积极响应,清理整合一批政务APP,清理一批长时间不用的“僵尸群”,精简一批以工作名义建立起来的“聊天群”,给干部手机瘦身、减负,让干部腾出时间少关注手机、多服务群众。从手机上“解绑”出来的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聚焦主业主责,回归了“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本色。
取消“万能章” 为基层减负撑腰
“社区万能章”曾是基层干部反映强烈的负担之一,说到“社区万能章”,恐怕很多社区人员都要禁不住吐槽,日常工作中,他们不仅要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还总是被一些本不该自己出具的证明所累。不合理证明多,社区往往要牵扯过多精力,影响服务效能,居民常常也为此“跑断腿”,降低办事效率。2020年以来,银川市持续在减负政策创制、力量协同、监督检查等方面走“新”用心,“社区万能章”“社区成为证明大本营”乱象得到根治,社区为民便民安民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逐步建立起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的规范化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
7月28日,记者看到,南华社区大门两侧只悬挂了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和社区服务站3块竖牌,以及“中国社区”和“党群活动服务站”2个标识。“原来社区门口悬挂的10余块各类牌匾已经全部拆除,这些牌匾都是各职能部门在社区设立的工作机构和加挂的,对应的10余项职能和职责也随之清理,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南华社区工作人员介绍。
2020年以来,银川市严格落实民政部等6部委公布的《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第一批)》,让事项规范化、合法化,使社区证明于法有据。银川市民政局通过开展证明“清底册”活动,查阅全市577家社区(村)证明记录底册,全面梳理社区证明的数量、类型、依据、形式等状况,梳理造册各类证明事项56项。开展“部门大联动”活动,对接78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全面理清证明依据,梳理新增、取消证明需求43项。同时,银川市制定《“属地管理”事项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银川市社区服务事项准入清单》《出具证明事项正面、负面清单》,划清职责边界,让社区拒绝“奇葩证明”有了依据。同时,银川市依托“i银川”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居民户口、身份证、社保、医保、资源确权、高龄津贴、低保等信息池,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减少证明出具数量,采取申请、告知、承诺、决定、推送信息“5步工作法”实施告知承诺事项办理,将承诺书、申请材料和审批决定实时推送至监管部门,居民办事创业更为方便。
根治社区证明乱象势在必行,但也不会拒绝群众的需求。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办福通社区居民张女士的父亲年近80岁,每周都要到宁夏中医研究院打针。2021年8月,医生为了方便老人,给其开了一个月的药,可以在社区医院打针,避免来回奔波。由于老人的病情特殊,社区医院要求其到社区开具常住证明,但开具常住证明事项已经取消。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医院沟通,解释相关政策,提出通过提供房产证证明老人常住户的身份,得到社区医院认可,同意为老人定期打针。
经过3年持续整治,银川市共清理涉及金融、房产、户籍、婚姻类等与居民切身利益相关不合理证明20余项,社区证明相较于2020年的56项减少到16项,下降了71.4%;村出具证明由51项减少到20项,下降了60.8%;社区办公面积全面压缩,80%用于居民活动;培育近960家社区社会组织,引领带动志愿团队2068个;培养持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的社区工作者723名,为居民提供优质专业服务。
“取消万能章是基层减负的一道‘硬菜’。”金凤区北京中路街道办清馨苑社区党委书记许淑媛感受很深,她说,开展“社区万能章”专项治理后,居民个人档案、婚姻状况、出生证件遗失、无犯罪记录等证明事项不再由社区(村)出具,减轻了事务负担。
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我市各级各部门不断健全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形成常态化整治工作合力,让减负成果更好惠及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促进干部作风更加务实、党心民心更加凝聚,从而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之力。
记者 吴春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