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低头刷手机小心耳石脱落

版次:14 作者:刘威

眩晕是多种疾病的伴随症状,其中有一种晕极具特色:抬头晕、低头晕、起床翻身时还是晕……症状通常来去匆匆,一般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这就是误诊率极高的——耳石症。为什么耳朵里会有“石头”?它又是怎样引发眩晕的?本期,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邓斌为大家进行了介绍。

反复眩晕 竟是耳石脱落

暑假时光,大学生小林(化名)每天熬夜低头刷手机、追剧,以求放松。但就在上周一,小林早上起床时一翻身,就开始天旋地转地头晕,跟坐过山车似的。虽然他闭眼休息半分钟后,情况得到缓解,可从那以后,只要躺下、坐起或头部转向一侧,就会出现数秒眩晕。反而在地上行走时,就没那么晕。就诊后,医生仔细了解小林眩晕发生的具体情况,再结合神经系统和前庭功能等检查,初步考虑小林为“耳石症”。疑因他经常熬夜,低头看手机,导致耳石脱落,产生了眩晕。

医生还告诉小林,耳石症又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占所有周围性眩晕疾病的17%~20% 。

“以前中老年人是耳石症的主要发病人群,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长时间熬夜、低头玩手机和工作等,耳石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年轻人也变成多发群体之一。很多年轻人,长期压力大、睡眠不好、过度疲劳,可能正因为这些不良生活状态,使内耳的小动脉发生痉挛、缺血等情况,从而导致耳石症的发生。再加上低头玩手机、用电脑,长期处于不良头位姿势,加重内耳血管痉挛、细胞缺血,使耳石更易脱落而致病。”邓斌医生说。

哪种眩晕可能是耳石症?

想具体了解耳石症,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耳石。邓斌医生介绍,耳石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位于前庭器官内的碳酸钙结晶颗粒。每个人都有这种耳石颗粒,它维系着人体的平衡,与行走坐卧密切相关。那么,为什么每个人都有的耳石有时会成为眩晕“祸首”?

“正常状态下,耳石颗粒位于椭圆囊斑或球囊斑内,并协助人体保持平衡;只有当其脱落、随重力移动到半规管,并对半规管产生刺激后才会出现眩晕。头随体位改变而产生变化,某些松动的耳石便会在惯性影响下出现脱落与刺激,也就产生了眩晕。也就是说,耳石要是跑到了不该它待的位置,就有可能引起眩晕,这种情况就叫耳石症。”邓斌医生解释。

眩晕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也有不同的致病原因,那么哪种眩晕可能是耳石症作怪?可以初步从3个特征判断:在特定体位时,猛然出现眩晕。例如:早晨起床、半夜翻身、偏头、抬头、低头。当姿势保持不变或者保持头部相对静止时,眩晕感消失;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不过这个眩晕可多次发作,病程时间长短不一;耳石症导致的头晕发作时,看东西觉得天地都翻转过来了,有强烈的恶心感,严重者会呕吐;可自愈,多数人在几天或几周内会好转。

耳石为何会“出走”?

耳石症是种常见疾病,但临床上却易误诊。这是由于颈椎病患者及神经内科患者的眩晕表现与耳石症引起的眩晕极其相似,不易辨识,所以有些患者就诊多个科室之后,兜了一个大圈子才真正找到“症结”所在。

为什么好好的耳石有时会松动脱落?邓斌医生表示,耳石松动脱落的原因很多,临床上不一定都能找到明确的诱因。关于耳石脱落的机制及诱发因素,可能与以下情况有关:外力作用如头颅创伤、头面部手术、剧烈的体力活动;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的末梢循环供血障碍;耳石器老化,导致椭圆囊斑或球囊斑退行性改变;长期一个固定卧位睡觉,耳石因长期重力作用导致脱落;劳累、熬夜、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等精神心理因素。

骨质疏松也可能是耳石脱落的一种诱因,由于耳石内含碳酸钙结晶,如果发生骨质疏松,局部结构的变化会增加耳石症的风险。另外,病毒感染造成的前庭神经炎常伴发耳石症,在前庭耳石器发生水肿时,也会出现“小晶体”脱落。

耳石症发作后该怎么办?

耳石症是一种良性疾病,一般可自愈。大多数人在发病后两周到一个月内,眩晕感会自动消失。如果眩晕感没有自愈,在床上翻身时有短暂的头晕,应到耳鼻喉科就诊。脱落的耳石颗粒,主要为碳酸钙结晶,常规通过药物治疗无法化解颗粒,目前针对耳石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法复位(一种物理治疗方法),由医生通过专业的手法调整患者头位,让脱落到半规管里的耳石送回原先的壶腹部位,也就是让“离家出走的石头”再“回家”。手法复位可缓解大部分患者的眼震和旋转感,多数患者基本上一次复位后眩晕会明显消除,还有部分患者则需要多次复位。

另外,也有些耳石症患者在进行手法复位后,虽然起床、翻身等体位变化时眩晕消失,但仍有走路不稳感、视物漂浮感、转头或抬头时头晕加重感等残余头晕症状,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抗头晕的药物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可以辅助前庭康复训练等。耳石复位后,也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如跳绳、跳舞等;睡觉时最好枕高枕头,以免复位的耳石再次脱落。

小贴士

如何减少复发?

临床上的耳石症患者,有时难以找到明显的发病因素,但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常会减少耳石症的复发。如:管理好基础代谢疾病;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劳累;避免剧烈的体育运动;适当补充钙质。预防耳石症,不要猛躺猛起,睡觉时翻身也不要动作太快,特别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则尽量避免长期伏案工作,不要维持一个姿势长时间看手机。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