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字聊立秋

版次:10 作者:王敏

持续高温下,迎来了立秋。“秋”字毕竟带着“火”,虽然气温不可能一下子凉下来,但属于秋的意境,会很快到来。

蟋蟀声中,听秋意

在《诗·卫风·氓》中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记载,大意是“不是我拖延婚期不肯嫁,没有媒人不符合礼仪。希望你不要生气,秋天的时候我等你。”银川作家、古汉字研究爱好者张鑫华解读说,这句话里的“秋”一般翻译为秋天,指立秋以后至冬某一个合适的时段,代表成熟与收获。

“‘秋’是会意字,甲骨文是蟋蟀的象形,每年夏秋之际的八月,也就是立秋前后,蟋蟀开始鸣叫,此时是蟋蟀的繁殖期,卖力鸣叫以便有效地吸引异性,这一现象被称为‘虫以鸣秋’,古人以此来表达秋天的概念。”张鑫华说。

对此,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訸也介绍说,蟋蟀,也就是常说的“蛐蛐”。古人很早就有了斗蛐蛐的玩法,一直沿袭到今天。有些地区,在立秋抓蛐蛐,还是一种风俗。所以人们常说,蟋蟀声中,听秋意。

“秋”的本义

有一些甲骨文在蟋蟀的下方增加了“火”的象形。著名汉字学者廖文豪在所著的《汉字树》一书中提出,这里的火是秋季万物成熟,一片金黄之象;宁夏大学已故教授左民安先生的《细说汉字》中则认为是“火烧秋虫”之义,是古代焚田的习俗;而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主编的《字源》中也认为,这是秋季烧荒以备播种的意思,故小篆从禾,从火……

“左民安先生的见解可能更接近‘秋’的本意,但时间可能更早,也不是焚田,而是在庄稼即将成熟之时以火驱虫。也是立秋,而不是收获之后的晚秋。”张鑫华认为这样解释符合今天仍然能看到的一些古老习俗,比如今天彝族地区的火把节原型便是以火驱虫除害,是保护庄稼生长的一种习俗。“火把节期间,人们用干松木和松明子在寨中燃起大火,弹唱、跳舞,彻夜不息,在各家门前又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然后手持小型火把绕行田间和住宅,并将火把插于田间地角。”

谷熟、收获之季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张訸介绍说,有趣的是,在宋代时,立秋这天,皇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当然,秋是一年四季中夏后冬前的季节,秋天是个谷熟、收获之季,所以“秋”有收获、丰收之义。“上古时期作物一般是一年一熟,所以‘秋’又被引申为年代,经深层引申,它还可特指某一时期、某一时刻。”张訸解释,因为秋天之后就是万物肃杀的冬天,所以它也暗含着“萧瑟”之义,所以“秋”还可表示悲愁。

记者 王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