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的宁夏非遗之旅

版次:11 作者:李尚

采访陈氏医技十法传承人。

在张氏正骨医院参观非遗展示。

“Z世代”(网络流行语,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出生在工业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如何看待那些传承已久的文化,他们眼里的非遗又是什么样的呢?7月18日,10名北京科技大学的学生来到宁夏,开启了一场寻访之旅,在这样一场特别的邂逅中对话宁夏非遗。

A 与宁夏的初邂逅

从北京发来的火车到达银川,已经是上午7点,早餐时间,应该有牛肉拉面的陪伴。这支探访宁夏非遗的大学生队伍名字叫“文启宁咏”,队长李沸扬是银川人,基于对家乡的熟悉,除了队长职责,也充当起了外联和向导。在规划路线、安排日常饮食等方面,李沸扬这个本地人是有优势的,但是关于宁夏非遗的探访调查,于他而言也是一件新鲜事。

“以前总觉得没什么理由去了解非遗,也没渠道接触非遗。”李沸扬是知道“非遗”是什么意思的,但长久以来,非遗传承人在他心目中始终是个模糊又神秘的面孔,“就是一个世代生活在山里的老人”。他的同学也有这样的体会。

如果不是学校对社会实践的要求,那个“老人”可能无关生活,也无关未来,正如李沸扬所说,有什么理由非要去了解非遗呢?这个疑问,在后面的行程中,逐渐被解开。

B 大众眼中的非遗

来到宁夏的第一站,“文启宁咏”小队来到了宁夏博物馆,通过那里陈列的文物,了解到宁夏古代文明发展的各个历程,也为了解宁夏非遗项目的形成打下基础。“我们之前了解到宁夏非遗项目都有很多类目,想必与宁夏是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次参观之后,小队设计了一张问卷调查发布在线上,同时于7月20日再次回到宁夏博物馆,对那里的参观者进行了一次线下采访调研。“大多参观者都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特别是了解到我们是北京科技大学来进行实践的学生后,还对我们提出鼓励,这使我们的采访工作比较顺畅。”李沸扬说,从他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宁夏本地游客对美食、艺术类非遗项目或多或少有一定了解,但多数人缺乏深度认知。而外地游客对非遗这一概念是了解的,但具体到某个项目知之甚少,不过兴趣比较浓厚。

期间,让大家感慨的是,那些对宁夏非遗有所了解的本地人,在谈及具体的项目时,言语间透露着一份自豪感。同时,采访时正值馆内公益活动,不少本地市民以志愿者的身份在馆内给游客做引导、介绍工作,让这些年轻人感受到宁夏本地人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不曾忘掉他们的魂、他们的根。”“文启宁咏”的公众号中这样写到。

C 关于传承的故事

宁夏非遗项目类目众多,小队成员们提前做了了解,重点挑选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张氏正骨、国强手抓、陈氏医技十法进行了深入了解,并采访了传承人。这一趟行程,大家收获满满。

“让我们惊讶的是了解陈氏医技十法时,在那里的中医药非遗展示馆看见了全息投影、VR游戏等,总感觉这些新技术在中医医院里有一种违和感,但又何尝不是一种传承的新手段、新理念。”副队长陶醉说,原本是家族秘传的技法就这样公之于众,可见这一代传承人的努力。

参观时,他们也向陈氏中医第五代传承人陈人欣提出问题:“什么时代是中医药最昌盛的时候?”得到的答案是“现在”。“我们都以为中医在日渐式微,事实上,经过数千年的积累,传统中医作为经验医学,在病例的积累上已经到达了顶峰,同时对各种古籍的研究,对现代技术的运用也在逐步提高。”

与医疗类项目相比,国强手抓的传承似乎显得疲软。“做餐饮太苦,而在多元价值的时代,年轻一代更愿意去尝试另一种生活,现在坚守的传承人已经四五十岁了。”李沸扬说。

D 非遗揭开的文化认同

这支队伍里,成员大部分都是外地人,第一次来到宁夏,接触宁夏非遗,也给他们带来特别的感受。

在此次行程中,小队意外遇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花儿传承人张建军,并邀请他接受采访。来自江西的吕振宁对于宁夏花儿表现出兴趣,“我们那里的民间音乐曲调比较规范,但花儿的特点就更加灵活,是发自内心的歌唱,还挺震撼的。”

同样对花儿感兴趣的还有来自吉林的张涂轩,曲艺二人转的旋律对于他是乡音,民歌花儿的曲调对于宁夏人也是一种乡音,不同的乡音中或多或少能够感受到,各个地域里人们的性格。

天津泥人张很是出名,作为天津人,王家仪的非遗初印象就是泥人张。“我之前以为非遗都是手工艺,如今,第一次知道原来医疗和饮食也可以成为非遗。”王家仪深感非遗内容之丰富,类目之全面。

在结束所有调查后,小队来到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为壹度文化周刊的记者介绍了此番行程的经历。几名青年讲起对几个非遗项目的理解,如数家珍,言语间充满热情和自豪感。面对为什么要去了解非遗这一问题,或许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

记者 李尚

图片由“文启宁咏”小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