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扫兴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精神财富

版次:13 作者:王敏

不久前,一条“有不扫兴的父母是什么体验”上微博热搜,一时间引发网友热议。“不扫兴”的背后,究竟潜藏着怎样的心理需求,如何做“不扫兴”父母,为孩子提供精神的富足?一起听听专家怎么说。

有不扫兴的,就有扫兴的

说起这个话题,38岁的武清掩不住羡慕,甚至说着说着,声音就哽咽了。“我也在网上刷到那条视频了,视频中的女孩子,满脸幸福地‘炫耀’她和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比如大半夜嘴馋,她会和妈妈一起下楼买冰淇淋;心血来潮画了奇奇怪怪的妆,爸爸看了也一脸淡定;带着父母去喝自己觉得好喝的奶茶,两人很认真地品尝……”武清顿了顿说,真的很羡慕。

此后,武清总能看到有人分享自己“不扫兴的父母”,每次她一定要打开评论区看看,因为在那里,有很多和自己一样难过的人。

让武清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女孩写道:“因为忙工作,我常年不着家,有次爸爸生病了,爸爸妈妈不想让我担心,就瞒着我做了手术。结果,在一次很小的家庭争吵中,妈妈直接掀开了爸爸的衣服,让我看肚子上的疤,然后狠狠地指责我,说我只知道自私地过自己的生活,他们就算死在街上我也不会在乎。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了愧疚和自责,还有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自己也变成了扫兴的父母

武清说,女孩分享的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她看到有更多人的留言:每次家人聚餐,到最后总会演变成“饭桌教育”,而自己就是被批评的对象;某次考试成绩不错,拿着成绩单向父母“炫耀”,换来的却是一顿数落和打压;就连出去玩得太开心,也会被父母教训“乱花钱、不务正业”;还有孩子兴冲冲地给妈妈做了一张贺卡,但她却说怎么把桌面上搞得乱七八糟的,不知道收拾起来很累吗……

“以前以为天下父母都是一样的,可38岁的我看到那些‘不扫兴的父母’时,还是忍不住难受了。能时刻共情你的喜悦、不会在你开心的时候泼冷水、不会因为你的行为看起来有点‘出格’就出言指责……我也很想知道,拥有这样不扫兴的父母,是怎样的体验。”武清说着眼泪忍不住涌出来。

过了很长时间,武清又接着说:“小时候人人都想拥有不扫兴的父母,甚至总想着‘等我长大了,一定好好鼓励自己的孩子,不做总是数落孩子,给孩子泼冷水的父母’,可现在,我对自己的孩子,也是经常说扫兴的话。我怎么也变成这样了呢?”

他们的快乐是不被允许的

“其实冷静下来就会发现,这些经常给孩子泼冷水的家长,他们往往自己过得并不舒心,甚至是糟糕的,因为他们的原生家庭可能也是这样的。”对于武清的困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怡也十分感慨,她说,一个人如果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下,没有了能够互相交流和感同身受的热情和快乐,也就让他的思考和行动受限。经历过、见识过长辈的至高话语权,这种心理让人长大之后也会变成那个扫兴的人,无形中对自己的下一代,做出了曾经他最憎恨的行为,然后也沉浸在这种家长权威中无法自拔。

而那些被不断“扫兴”和“泼冷水”的孩子,内心总是背负着对父母深深的愧疚,以及深深的自我怀疑:听到爸妈诉说自己的不容易,心里会觉得很难受;自己出去玩,一想到父母在奋力干活的场景,内心就会被狠狠刺痛一下;取得了一些成绩,第一反应不是雀跃,而是提醒自己还得继续加油。因为每次他们快乐的时候,父母总会强调自己的苦难。慢慢地,他们就会在脑海里形成一种认知:快乐是不被允许的。

“所以我们常说,积极乐观的人,是健康的原生家庭自然孕育出来的。可见,会和孩子交流、能够及时给予高情绪价值的父母,对一个孩子的一生影响有多大。”周怡说。

可以做一些改变

“如果你身边就有扫兴的父母,那么这两个方法,或许可以帮到你。”周怡介绍说,首先多关注别人的赞许。“试着回想,你就会发现,还是有很多人曾经夸赞过你的,请深深记住这些赞许,因为它们都在证明着,你身上有很多闪光点。”

其次,停止向父母寻求认同。因为我们的存在感,必须来源于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喜欢。做真正有内在力量的自己,拥抱那个曾经自卑的自己,要相信自己是可以建立起更完整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当然,不向父母寻求认同,也并不代表要和他们站在对立面。而是尝试着接纳他们,接纳自己。”周怡说,允许父母暂时找不到表达快乐的方式,也允许自己有表达快乐的权利。“如果你现在还做不到不被影响,可以先试着‘隔离’,当你有足够能量,不会被轻易影响和打压,再去试着带动父母。或许那时候,他们就能通过你的带动,走出父辈人生剧本的苦闷,也能尝尝快乐的滋味。要常常记得,你值得一切的美好。”

小贴士

如果你是“扫兴父母”

这几点需注意

首先就是激发孩子的分享欲。“如果在孩子与我们分享的时候,我们一遍一遍泼冷水。结果可想而知,孩子肯定不愿意与我们再分享了。”

第二,换位思考。周怡解释说,其实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是那个扫兴的孩子。比如当我们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却换来孩子一句“都没有我爱吃的菜”,我们是否会难过?当我们辛苦地策划了一场家庭旅行,但孩子出门后却一路嚷嚷着没意思要回家,我们是否会失望?“每个人都不喜欢被扫兴,所以去换位思考,能得到一些启发。”

第三就是学会回应。“尽管我们和孩子之间存在代沟,很多事情我们没法对孩子百分百地共情,但是对孩子的表达做出回应,而不是泼冷水,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理解自己,和父母的倾诉是有效的。”周怡强调说,“为人父母,也许我们曾经也是那个被扫兴、被泼冷水的孩子,希望我们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能一边治愈自己,一边温暖孩子。做一个不扫兴的父母,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大的精神财富。”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