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中的宁夏戏剧岁月

版次:13 作者:李尚

策划:李振文、刘文静

本期执行:李尚

开栏——

一张昔日的珍贵合影,一篇重要的手稿影像、一件老工艺品的照片……老照片诉说着光阴,承载着历史。“时光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日前,宁夏戏剧家协会收集了一批老照片,每一张照片,都诉说了一个故事,印证着宁夏戏剧走过的路。在本次受访人马桂芬女士的讲述中,她提供的老照片背后是她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也贯穿着数十年间秦腔艺术在宁夏的发展历程。

宁夏地方戏种——夏剧

秦腔发源于陕西、甘肃一带,在宁夏流传已久,深受老百姓喜爱。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宁夏曾经有一种叫“夏剧”的地方戏种。“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群文艺工作者的潜心研究和当地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创研了一种有宁夏本地音乐特色的新型剧种——夏剧。这是宁夏戏剧史突破性的成果。”马桂芬介绍,夏剧是以宁夏地方小曲为基础的戏剧,1962年曾演出过几段小戏作品。1988年,自治区成立30周年,宁夏秦腔剧团组织了一台夏剧折子戏,“这是夏剧第一次大规模在舞台上演出。”

后来到了1999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在当年的8月份又推出一台大型现代夏剧《中秋月》,讲述了主角马大妈当兵的儿子马建军在抗洪抢险中不幸牺牲,马建军的战友王少华与他长得很像,慰问烈士亲属时被误认成马建军,后来真相大白,王少华等人认马大妈为亲妈,甘愿照顾其后半生的故事。

马桂芬在剧中饰演马大妈,当时这部剧到石嘴山市、吴忠市等地演出,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演员们更是被观众的热情打动。

宁夏第一个眉户电视剧

现在人们看电视剧,知道有仙侠剧、悬疑剧、都市剧等,但这都是根据题材而定的,大家不一定见过以戏曲的形式呈现的电视剧。

1990年,宁夏开始拍摄眉户戏《婆媳湾》,一共4集。1991年5月,文化部在江苏扬州举办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马桂芬作为《婆媳湾》的主演,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表演奖。1997年该剧又获宁夏和全国“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全国戏曲电视片优秀奖、西北电视戏曲片金奖等奖项。这是当时宁夏秦腔剧团在全国性表演评奖中获奖最多、最高的剧目。“把眉户戏拍成电视剧,这在当时的西北地区几乎是没有先例的,陕西那边同行还说‘你们宁夏走到我们前面了’。”马桂芬说。

马桂芬介绍说,《婆媳湾》由作曲家马生采、王激作曲,是从陕西特别邀请来的,编剧则是宁夏本土作家杨炳生、李乐,导演也是宁夏导演许九如,由宁夏电视台拍摄制作。马桂芬有一张照片,就是在眉户剧《婆媳湾》座谈会现场拍的。“我在这个剧里饰演瞎婆婆,当时为了演好,我就观察盲人,跟他们学走路。”马桂芬说,《婆媳湾》除了电视剧,还排了舞台剧版,在南方地区演出时受到欢迎,“没想到,我们北方的剧能被南方人喜欢。”

让外国友人感受中国戏曲的魅力

马桂芬的影集中有大量剧照,其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哑女告状》。照片中,一名男子背着一名女子,事实上,男子是假的,唯有马桂芬一人表演,上半身是女性形象,下半身则穿着男子的裤鞋。这种表演形式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不算新鲜,除了戏曲,社火表演中也总能见到。但对于外国观众来说,这就非常神奇了。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马桂芬为到场的国际友人表演了《哑女告状》,艺惊四座,获得了世妇会嘉奖证书。“他们一开始没看出来是个假人‘背’着我,感觉很神奇。”马桂芬说,后来这部剧随世界妇女大会出访团赴日本岛根和东京演出,同样受到日本友人的欢迎,岛根县宇津彻男、万代宣雄先生握着她的手说:“这么好看的戏,我们从没有看过。”

在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大放异彩

秦腔作为西北地区最为兴盛和流行的剧种备受推崇,是从西北人血液里流出来的文化。2000年,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应运而生。那年宁夏秦腔剧团安排剧目《穆桂英大破洪州》参演,当时马桂芬已年近花甲之年,依然率团参加。她在《穆桂英大破洪州》中饰演穆桂英,深厚精湛的艺术功力,受到观众的盛赞和欢迎,同时带来的一批年轻的演员,也受到认可。

“这台戏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原版中,穆桂英生产完,背着孩子上战场,这种情节如今看来不符常理,我们就改掉了。”她说,这部剧在西安演出,演员们一出场掌声雷动,在中国秦腔艺术节上拿下了21个奖。

马桂芬出演的这版《破洪州》可以算是一部经典。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陕西电视台录制了该场演出。前些日子,马桂芬还在微信上看到了当年的完整视频,浏览量40多万,更有不少好评。

老照片征集

涉及领域:文学、艺术、非遗、民俗、历史等。 要求:背后有故事的影像,如一张珍贵的留影、一篇重要作品的手稿照、一件老工艺作品的照片……要求照片具有代表性、特殊性,背后蕴含着可以反映其所在领域的产生、发展或转折的特殊意义。

照片一经选用,即付稿酬。我们的记者会联系您,邀您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征集邮箱:

ycwbxkz@163.com(邮件标题请注明“老照片征集”字样)

记者 李尚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