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自然,看见人
版次:10 作者:李尚
作家草白发言。
李青松《生态文学的立场》讲座。
作家、编辑们在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采风。
2023“美丽宁夏”新时代生态文学创作活动上,40多位知名作家、编辑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生态文学独特的文学现象和创作方向。大家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生态文学直指人的内心,是生命万物之关系学。
什么是生态文学
随着工业社会发展,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面临来自自然资源体系和生态系统的严峻挑战。生态文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西方近代生态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美国一些作家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并提出过“生态批评”这一术语。进入新千年,生态批评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迅速发展,2002年引入中国,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
“生态文学发展到今天,各有各的说法,而我对生态文学的表述是,生态文学是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分享了生态文学创作经验,他阐述了生态文学的几个特征,首先是自觉的生态意识。“如果此刻你面对一片森林,你是怎么看的?森林包括动物、气候、土壤、微生物、菌类等,森林也是林库、水库、粮库。而我们现在对森林内在价值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去发现。”
生态文学的第二个特征,是与书写对象的关系。李青松谈及自己的作品《蓝莓谷》,讲了一名海归种植蓝莓,期间与吃蓝莓的鸟儿和糟蹋作物的野猪周旋,最后与动物们达成默契,和谐相处的故事。“生态文学要写人在自然中发现了什么,体悟到什么。”
第三个特征,生态文学是有位置的文学。李青松解释,这个位置是指生态文学作家的亲历性。“它不是坐在书斋里道听途说创作出来的,一定有过在自然中的经历,有过积累,有情感的注入。”
此外,文学就是人学,人有时可能是主角,有时可能是自然的背景,这个视情况而定。总之生态文学要突出美,“美在希腊语中和自然差不多,生态文学一定是发现美、创造美的文学。”
用作品替自然说话
如果母亲和妻子同时掉入河里,应该先救谁?对于这个问题,李青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果站在伦理道德的立场,一定是先救母亲;可如果站在遗传学的角度来讲,那就是先救妻子。”在讲座中,他以这个问题引入“生态文学的立场”的讨论,“如果说,文学从来都有自己的立场,那么生态文学也不例外。”
那么,生态文学的立场是什么呢?“在我看来,生态文学作家从事创作的时候,你的立场就是自然。因为自然不会说话,自然不会表达,生态文学作家要通过作品替自然说话。那么生态文学的立场就是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主张大地的完整性和生态的整体性,主张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人也在其中。”
李青松谈到“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他说,这道“绿色长城”中,有一些树种是功臣,比如杨树。“有些杂文抨击杨树,说它是小老树根本不成才,长了几十年,一人高都不到,还是斜的,可杨树是在多年的狂风中抵挡风沙才变斜的。”他说,在国家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年代,用高贵的树种不现实,而且这类树种也不一定能发挥作用,杨树几十年来面对风沙,能活下来已经是功臣了,并非人们说的小老树。“杨树不能说话,我们要为它说话。”
新时代的生态文学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作协印发了《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新时代生态文学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这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甚至世界的文学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李青松说,过去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传统文学门类已经非常成熟,还没见过国家发布过相关指导意见,但在生态文学的概念还众说纷纭的时候,就有了国家的指导意见,其中投射出一个信号,生态文学一定是今后文学的一个方向,是中国生态文明进程的推手。
其实对于生态文学,在国家政策引领的背后,更是人们内心的需要。“时下,很多有志之士都认为,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已到了异常严峻的时刻,是时候对人类文明背后的意识形态进行整体性反思了。我们知道,生态不仅仅指山川湖泊、日月星辰等外部世界,它更指向人类的内心。而生态文学所要解决的也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更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问题。它们是相辅相成,是同一问题的不同序列。”来自浙江的作家草白说,在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很早就接触了生态文学。作家玛丽·奥斯汀关于沙漠系列的作品曾带给她很大的震撼。她认为,一个人从自然大地中获得的美和力量比从任何东西中获得的都要多。
记者 李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