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处与天通”专题讲座
讲述百年前的黄河故事
版次:12 作者:刘旭卓
郑文著正在讲解。
8月15日,宁夏社科院古籍文献研究所举行“黄河是处与天通”专题讲座。我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郑文著通过珍贵的影像资料,向参加讲座的专家、学者、文史爱好者展现了百年前宁夏黄河及灌溉工程壮美的风貌。
四个篇章讲述黄河故事
“大家能看到黄河中这条淡淡的曲线吗?”讲座中郑文著指着一幅图片中的曲线问,他接着说,这幅照片拍摄于1923年,经典的影像构图,定格了百年前在沙坡头苍凉而壮美的宁夏黄河景象。黄河中那条淡淡的曲线,正是昔日宁夏平原灌溉渠系的一条引水坝。
讲座中,郑文著通过“黄河是处与天通”“黄河之水手中来”“宁夏黄河流域交通运输”“羊毛之路”四个篇章,将多年来搜集整理的海外高校、图书馆等机构存藏的老照片和文献,以及各类黄河舆图展示给与会人员,并辅以专业的背景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会人员看到了关于黄河黑山峡的珍贵影像资料,看到了沙坡头、胜金关、横城渡口、宁安堡渡口、石嘴子渡口、青铜峡108塔、水洞沟、1905年刚落成的董府等百年前的老建筑、老地方的样貌,在唐正闸、汉延渠、惠农渠、小坝的百年旧景中,感受宁夏黄河灌溉工程的风貌,对以石嘴子为代表的宁夏清末的黄河贸易有了更多了解。
重视民间所藏古籍文献
“这幅照片是1923年拍摄的石嘴子的河运景象,当年此处,便是黄河上的一处贸易集散地”,郑文著说,鉴于黄河宁夏段的运输便利以及宁夏及周边地区为古以有之的羊毛、驼毛产地,当年宁夏黄河流域的中卫、银川、石嘴子等地,便形成了依托黄河运输以羊(驼)毛为主并涵盖枸杞等特色物产的贸易集散地。
郑文著说,1880年,在得到清政府许可之后,德国商人格雷瑟尔与一位比利时商人由呼和浩特进入石嘴子,设置皮毛贸易公司,开始了外商在宁夏采购货物直接销往欧洲的贸易形式。由此,不仅羊(驼)毛贸易量剧增,亦拉开了宁夏(银川)地毯因细腻的品质与卓越的色泽而轰动欧洲、名扬海外的序幕。致使彼时外国人途经银川,多会购买一方宁夏地毯视为仰慕与纪念。时至今日,在西方古地毯拍卖领域,清末宁夏地毯仍旧为人所追逐。
郑文著是我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多年来致力于搜集研究宁夏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尤其是对中国西部近现代探险史及海外文献研究,搜集整理了大量黄河中上游历史图片,编撰《河山带砺——一百年宁夏影像》一书。当天的讲座,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博物馆及文化传媒公司等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文史爱好者聆听了讲座。宁夏社科院古籍文献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宁夏社科院以本次讲座为开端,今后会将研究视角从公藏机构古籍文献研究向民间藏古籍文献研究拓展。
记者 刘旭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