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般的姐姐

版次:16 作者:李雅芬

锦簇。李振文 摄

退休,得找组织。弹琴唱歌跳舞,活成妖精,让生活开出花儿来。谁不想呢?我加入的是宝湖大红棚合唱团。

早晨七点半,先广场舞,接着合唱,队伍不小,据说五六百人,因为家事外出旅游不来的,每天到的,近小三百人。呼啦啦站成一片,台上是二三十人的真人乐队伴奏。初来时,让我震惊。人数不少,歌声铿锵,年龄梯度70后到40后,长髯的老翁,带孙子来的奶奶,祖籍和工作地遍布全区,聚在一起,成为歌友。节日来临,不几天就拉出一台不错的演出,舞蹈,诗朗诵,二重唱,小合唱……一板一眼,很是热闹。

我混迹其中,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知道什么叫做音域宽广。在合唱团能唱下来的,到歌厅独唱立即歇菜。承认自己滥竽充数。仔细想,不只为唱歌,图这气氛的感染,有事做,有人接触,不独孤不颓废。

认识歌友,从点头开始,不几天,结交了60后好几个,唱歌间歇聊天,孩子老公身材衣着美食,避免了独坐一室的寂寞,也许这就是我出来混追求诗外的“山水之间”。

有多次唱歌之后到父母家去,一位歌友和我乘坐同一趟公交。微笑寒暄,渐渐熟悉起来,因为唱歌时也在一个“片区”,每天都会打招呼,来了?来了。今天天气不错,要热起来了,这裙子不错,今天发型变了?出去旅行,回来,她问,好几天缺席,出去玩了?我说去了固原隆德泾源,她说,嗯,那地方凉快,是避暑的好去处。她讲普通话,声音很好听,衣着干净利落,头发花白齐耳,烫着卷儿,看得出并未染发,眼镜是金丝边的,身材匀称,不胖也不瘦,走起路来,比我轻盈,我估计她应该七十岁左右,就称呼她姐姐。

又有几次,散场之后,共同坐车。她告诉我她家的小区,才问我家住哪里,我知道这是她对人的尊重,不似有的人,素昧平生,上来查户口,先把对方打听个底儿朝天,却对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仿佛怕我会骗她钱似的,交谈最基本的平等都没有。而这姐姐讲话非常有分寸,不打听不应该问的,又保持了交友的诚意。我告诉她我住的地方,跟她同路是去父母那里。她告诉我老伴几年前去世了,她有三个儿子,都孝顺,要接她去各自的家里方便照顾,她说,自己有手有脚有工资,自己照顾自己挺好。不到万不得已,不想麻烦他人。加微信时发现,我们同姓,都用的真名没用网名。

歌,唱得如火如荼,又经过七一、八一的排练节目和演出,认识了不少人,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优雅婉约知性的这位大姐。

夏天,是女人最喜欢的季节,虽然热,但能穿漂亮的裙子。我们经常自嘲,人有几天好活的,挣扎着也让自己好看。每天,我都会打量姐姐的衣着,头发一丝不乱,牙齿白净如雪,小白鞋一尘不染,总感觉这位姐姐有种特别的气质。突然有一天,我问,姐姐喜欢青花瓷?因为我发现,您的衣服和裙子都选了白蓝两色做基调,变化的只是蓝的密度深度和广度,要么是白底碎蓝花A字裙,要么是扎染蓝白相间的苎麻旗袍裙,少有发光发亮大红大紫的花花朵朵,让人想到中国艺术青花瓷。我看一眼姐姐身旁的帽子,说,瞧,连帽子都是。姐姐玩笑说,别夸我,会骄傲的。之后感慨,你不说,也没往这方面总结,我家的碗碟盆,也选的是这种风格的。

一天,我们正聊着,有人听我叫她姐姐,纠正道,人家跟你老妈年岁差不多,咋叫姐姐?我才认真问她年龄,还真是,跟我母亲同年生人,八十岁了。我与她对视后,辩解说,不改了,一是叫顺溜了,二是这么称呼,姐姐会更年轻。有人告诉我,跟你聊天的,上班时,是个处长呢,我噢一声,并不意外。

这些天,见面打招呼,她叫我姑娘,我叫她姐姐,相对而乐,一起说,装嫩,继续!

我常暗想,工作时,总要找个模范,进行对标,促使进步。如今,偶像就在身边,我要向她学习,希望二十年后,就算经历疾病伤痛,经历不可预测的坎坷,努力着,也要如她这般,素雅如云,清淡如水……

□李雅芬(宁夏吴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