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低迷 养殖成本上涨
银川政企联动破解牛奶产业发展难题
版次:3 作者:梁小雨
牛奶产业是自治区“六特”产业之一。近年来,银川立足区域优势,突出特色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牛奶产业发展,呈现出扩规上档、集约集群、提质增效的发展态势。全市牛奶产业也实现了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银川特色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
据统计,宁夏奶牛养殖规模从2019年的43万头,增长到2022年的89万头,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奶牛存栏量、生鲜乳产量呈快速增长态势。虽然全区牛奶产业供给端旺盛,但今年以来,需求端市场行情低迷,加之饲草料成本上涨,奶牛养殖企业和乳制品生产企业扩规提质受到一定影响。为推进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期区市各级政府联动蒙牛、伊利等龙头奶企,出台了一系列补助支持政策,政企联动解决牛奶产业面临的经营难题,推进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
现状调查——
饲草料价格上涨 消费市场低迷
位于兴庆区月牙湖乡万亩奶牛养殖园区的宁夏骏华月牙湖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骏华农牧”)奶牛养殖牧场,现有养殖牧场6个,奶牛存栏1.5万头,每天稳定产出160吨鲜奶。
骏华农牧副总经理党利宁介绍,今年豆粕、青贮玉米等饲草料价格上涨明显,养殖成本持续增加。以豆粕为例,今年每吨均价在3400元左右,虽较去年每吨四五千元的价格有所回落,但依旧过高,玉米每公斤2.8元左右,而去年同期每公斤不到1元。
与饲草料价格居高不下相反,鲜奶销售价格持续走低。党利宁介绍说:“近期蒙牛鲜奶收购价为每公斤3.8元左右,企业仅能维持成本,这还是与蒙牛签订了购销合同才能达到的价格。对于奶牛养殖散户来说,鲜奶出售价格更低。”
宁夏北方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唐立和介绍,今年企业响应政府号召,加大了生鲜牛奶收购力度,但受市场行情影响,与北方乳业长期合作牧场的鲜奶收购价为3.3元/公斤以上,未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牧场的鲜奶收购价低于3元/公斤,而去年同期价格基本在4元/公斤以上。
持续低迷的收购价格让我市一些奶牛养殖散户也面临生存困境。宁夏合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涛在贺兰县金贵镇养殖奶牛1314头,日产鲜奶16吨,销售15吨,销售占产出93%左右。他介绍,今年饲草料价格整体偏高,企业养殖成本居高不下,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虽与蒙牛签订了收购协议,但明年3月即将到期,续签难题亟待解决。他提到:“面对当前的困境,企业要严控成本,但我对整个行业还是十分有信心的,毕竟全区都在大力发展奶产业,所以我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
发展难题——
乳制品加工能力亟待提升
近年来,区市县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牛奶产业发展,吸引了众多社会资本进入,一些投资多、规模大的现代化牧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记者从银川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市奶牛存栏量为29.75万头,同比增长14.4%;上半年生鲜乳产量为71.89万吨,同比增长23.84%;奶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高达137.48亿元,同比增长19.07%。全市建有“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价格优”标准化奶牛养殖场115家,规模养殖场(存栏200头以上)110家,其中存栏1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85家,占比77.3%。全市形成了以灵武市白土岗、兴庆区月牙湖为加快发展区,西夏区、贺兰县、永宁县、金凤区为巩固提升区的奶产业带。
与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不同,我市乳制品深加工能力仍然不足。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8家乳制品加工企业,产品以常温液态奶为主,占乳制品总量的76%,奶酪、稀奶油等附加值较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占比较低,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
“银川产出的奶制品品质是有目共睹的,但在精深加工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宁夏北方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唐立和分析指出,2022年全国首次出现奶制品消费负增长,主要原因是需求不旺与供方增加导致供需失衡。面对当前的困局,唐立和认为,应在加工端发力,将精深加工作为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积极推进奶产业从单一、低附加值的初加工向系列化、精深加工转变。“目前我们正和宁夏大学、宁夏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功能性牛奶,为今后拓展市场打下基础。”唐立和说。
近两年,我市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端乳制品加工企业,例如蒙牛4500吨高端乳制品加工项目落户灵武,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单体加工场之一;亿美乳业700吨稀奶油、燕麦奶精深加工项目加快推进;金河塞尚乳业300吨厚乳、稀奶油等特色乳制品加工提升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全市乳制品加工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蒙牛为引领,金河、北方乳业等7家银字号企业为基础的高端奶产业发展新格局。蒙牛特仑苏、纯甄等畅销国内外高附加值的高端奶制品占全市总加工能力的80%以上。
企业联动——
“宁七条”助力上下游产业解难题
针对今年出现的产业困境,蒙牛等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蒙牛宁北奶源部结合宁夏地区奶源现状,强化与各级政府的联动,在帮助现有合作牧场的“五大纾困行动”基础上,针对宁夏地区合作牧场伙伴,再叠加出台七条措施(简称“宁七条”宁),帮助解决奶产业链面临的难题。
“宁七条”包括:持续扩大生鲜乳收购量,对合作牧场生鲜乳应收尽收;缩短奶款结算周期;同步启动牧场资金纾困行动等。
在蒙牛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本土奶牛养殖企业也积极开展自救。党利宁介绍,为了降低成本, 骏华农牧大力减少养殖过程的不必要开支,同时得益于多年来大力推进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全方位数字化管控降低养殖成本,而牧场新建成的“中央厨房”也可以通过电脑信息化精准把控,减少饲料浪费。
宁夏北方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也积极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一方面在已有的13条生产线基础上,近期再投入建设2条生产线,将原来的日处理65吨鲜奶能力提升至200吨,加大奶源收购力度。另一方面持续加强与知名电商合作,突出“西北牛奶”市场定位,以差异化、年轻化的特点拓展南方市场。
自治区奶产业协会副会长、银川市奶产业协会会长李宏伟分析指出,今年受经济下行、市场供需关系不平衡等诸多因素影响,各大奶牛养殖企业呈现亏损状态,产业发展信心后劲不足。他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宏观调控,首先在规模总量上进行把控,并出台涉及饲草料补贴、贴息、金融贷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提振奶牛养殖企业发展信心,同时加大对乳品加工企业的招商力度和培育力度,并协调监管好生鲜乳销售市场秩序,引领牛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政府扶持——
出台政策推动宁夏牛奶卖向全国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6月,我市出台了《关于实施阶段性财政补助稳定牛奶产业发展的方案》,提出对银川市域内乳制品加工企业收购增量进行补贴,并对银川市域内新投产的乳制品加工企业进行补贴。例如,对日增收生鲜乳100吨以上(较上年全区每月日均收购量)的重点乳品加工企业,每新增收1吨生鲜乳给予不高于100元的补贴;支持鼓励企业在本市域内新建乳制品加工厂,对2023年以来新投产的乳制品加工企业,给予一次性50万元的资金补贴等。全市上下整合各级资金2844万元,全力扶持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
唐立和表示,在行业遇到问题之际,银川多个部门在企业技改、奶源收购、奶产品加工、青贮种植等方面给予了多种支持。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奶制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可以预测,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乳制品特别是高端产品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为银川高端乳制品走向全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冯淼表示,牛奶产业作为银川“两都五基地”中的特色产业,未来将在高端、高质、高效上实现新的转变。“接下来要持续将精深加工作为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支持乳制品加工企业实施结构改造、技术改造、智能改造,积极推进奶产业从单一、低附加值的初加工向系列化、精深加工转变。”冯淼说。
记者 梁小雨 实习生 李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