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 巧剪之外

版次:13 作者:李尚

李剑组织的剪纸活动。

李剑

艺盟文创推出的各种剪纸产品。

将剪纸图案印在丝巾上。

李剑是著名剪纸艺术家伏兆娥的女儿,如今,她也是银川市政协委员、宁夏艺盟礼益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长久以来,她的职业规划一直与剪纸绑定在一起。大学毕业论文研究的就是剪纸艺术,到今天也坚持传承推广剪纸等传统非遗文化。她并不只是手握剪刀,也会搭建桥梁,让传统技艺以全新的形式走近更多人的视野。

A 研发教学产品

李剑的办公室里,有几本《伏奶奶教你学剪纸》,这是前年宁夏艺盟礼益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研发的非遗剪纸艺术教材。翻开这本教材,除了关于剪纸艺术的介绍,还有彩色的纸张,上面印着各种图样。图样非常简单,是李剑和母亲伏兆娥一起设计的,与那些大画幅大叙事的剪纸作品一样,这些简单的小图样同样深得母女俩喜爱。

“10年前,我母亲就已经在给学生们讲课,介绍非遗剪纸,传授技艺,可单纯以这样的形式推广效果很有限,讲一节课也只能教一小部分人。”李剑说,5年前,她的公司开始启动非遗研学计划,后来又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李立山、南京大学教授陈竟、北方民族大学教授武宇林作为专家顾问,对非遗剪纸艺术课程的研发给予指导。

为了这套教材,李剑和母亲花了不少心思,“我们在设计剪纸教材时,是根据学生课本内容制作的,契合度较高。”在《伏奶奶教你学剪纸》中,能够看到赵州桥、二十四节气等,还有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

B 创新中发现商机

去年,李剑带着这套教材参加了全国教育装备展。她发现,有的公司已经推出了剪纸艺术教材或类似产品,但基本都是一些设计公司制作的,不够专业。“传统非遗剪纸构图上有自己的方法,讲究‘万剪不断’,但有些教程的剪纸要剪出好几张,然后拼贴在一起。”从这些差异中,李剑看到了商机,去年又针对初高中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了一套剪纸教学方案,深入介绍了剪纸相关的历史文化、艺术风格、工艺流程等理论知识。这套教材目前还在制作中。

“《伏奶奶教你剪纸》已经走进了宁夏十几所学校,反响都比较好,能让孩子提高精细劳动的能力,对手脑协调有帮助。”李剑说,除了区内的合作,在去年全国教育装备展上,与山东一家企业达成了代理协议。“山东总代理对于我们教材的定价给了一些意见,我们把价格调低了,利润也就少了,不过对于剪纸艺术的传播传承确是有利的。”

C 不断摸索

如今李剑对于非遗和文创、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很有信心,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她并不是一直这么有方向感。

2009年大学毕业后,李剑回到宁夏创业,开了一家专卖非遗剪纸的店。当时她参加了银川市会展中心举办的“创业展会”,接受了顾客的建议,将剪纸做成贺卡,非常受欢迎。“当时订单多到剪不过来。”李剑说,凭借着贺卡,她赚到了第一桶金,2012年成立了公司,可很快市场风向变了,不仅很难赚到钱,还赔了一些。哪怕产品降价,销售也很艰难。

“那一阵还是挺折磨人的,没有一个好的方向。”有时候压力和困惑也能激发出新的想法,李剑觉得,创新产品才是接下来的发展方向。于是经常去义乌,学习别人产品开发的思路。慢慢地,在国家政策引导,以及自己不断学习实践下,李剑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她看到非遗发展的多个可能,每一个方向彼此关联,形成产业化版图。其中,她最看好的是乡村振兴和非遗研学。“2017年,我们和金凤区两个村子合作,建设技能传承阵地,村民学习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参与产品制作,获得收益。之前已经打下基础,接下来想做个梳理提升。另外就是非遗研学,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本身就蕴含爱国、爱党、爱家乡等思想,和课本中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D 文化是带着感情的

说起这么多年来,最满意的剪纸作品,李剑不认为是那些曾经为她赚取利润的作品,也不是获过奖的作品,而是前年制作的剪纸动画《过年》和《中秋》。“《过年》被翻译成8种语言,在全球200多个国家播放,获得很好的评价。”李剑介绍,2021年,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中国文化交流中心的支持下,历经3个月制作了这部剪纸动画,由李剑提出思路和脚本构架,其母亲伏兆娥完成剪纸制作。该片获得认可后,又推出了剪纸动画《中秋》,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主办的“天涯共此时——中秋节”线上系列活动中上线,反响不俗。

“这是中国文化独有的IP,可以让全世界共鸣。人们在其中看到团圆,看到对家乡的感情,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播放,驱逐年兽意味着赶走不好的事,我想这是全世界人当时共同的期盼。”李剑看到很多网友的评论,有人说在国外多年,很想家;也有人说想起了姥姥以前剪纸的情景。文化是带着感情的,无论做文创还是搞教育,都要守住这份感情。

记者 李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