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F晚E”是个咋回事
版次:2 作者:刘薇 周志翔 吴戈
■新闻背景
8月29日凌晨,著名演员胡歌在微博发文:“我对不起好多人,我希望对得起这短暂的一生。”在上午11点,胡歌删除了这条微博,并发布一张自拍,附上阳光的表情。随后,“正式确诊为胡歌”的高位热搜词条“腾空出世”,众网友也纷纷调侃他是“早F晚E”,即早上喊着fighting(意为“加油”),充满激情,奋勇向前的奋斗精神,而到了晚上睡前emo(网络语,可理解为“我颓废了”“我抑郁了”),像泄了气的皮球,得了心灵感冒,形容当代青年人白天越努力,晚上越困惑的现状。而这种夜晚与白天的情感表达差异引起了网友的共鸣,成功登上热搜。那么,“早F晚E”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观点一
也是一种出路
为什么晚上emo?因为没人看见才可以卸下伪装。可又为什么要将emo说出来?或许那份被视为安全的孤独中,我们仍渴望寻找到“同类”。
什么样的人在说emo?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样的信息?不想被这个世界打扰却又仍然想同这个世界交谈,于是就有了“早F晚E”的两面人生,好似一种克制的冲动,将一切情绪修饰调匀到那种淡淡的、可以社交的色彩,让心情“被看见”。
“早F晚E”也是一种出路,它在化了妆求安慰,甚至可以说,那就是尚未放弃乐观的悲观。在悲伤的基调下,一切的情绪不稳定皆可emo。至于为何悲伤?总逃不过“评价”二字。比方说工作,工作与职场与理想与信念,并不是努力就行,所以很多时候会失望,失望带来的反思就是不能再用别人的眼光来评价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只有一种人不会emo,那就是把利益看得很重很清楚之人,他们目标清晰,不为其他所困扰,所以根本不会把时间用在他处,更没有时间emo。但受困于“应该却又不能”之间的人们,就没这么洒脱了。也许,真该换一个评价体系来看自己了。
切换评价体系,知易行难。不过,对于困境里的人来说,难又算什么呢?只要有希望。山不就人人就山,白夜交替之间、泥沙俱下的生活里,用自我平衡活出独一份的姿态,挺好。
刘薇
观点二
“早F晚E”
是精神内耗的具象化
“早F晚E”其实就是当下年轻人精神内耗具象化的一种。人在进行自我控制时需要消耗心理资源,一旦资源不足,便会使人陷入“内耗”状态。平衡好工作与生活,正视现实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才能让自己的情绪达到平衡。
生活的压力会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导致情绪失控。再加上夜晚容易放大负面情绪,引起焦虑和困惑。此外,社交工具泛滥加剧了社交孤独感,更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长此以往,社交倦怠、职业倦怠等非正常状态易使人们产生身体与情绪上的病变。
“早F晚E”一词的出现能够从情绪控制方面揭露当代年轻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社会的确需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开放、包容、亲和的社交氛围,鼓励人们积极地进行人际交流,并为其创造适应环境,重视自我表露和倾诉,促进青年人在现实与工作中的协调,从社会中找到真实的价值和交流的平台。
青年群体也需加强情绪管理能力,转移注意力,关注世间美好,培养专注程度,在深夜宣泄之后,天亮时重新拥有积极向上的情绪,这样对自己成长、对社会发展才能更有益。
周志翔
观点三
对“早F晚E”
应给予理解
“早F晚E”的状态,本身就是符合大家的生活习惯的。经过了一晚上的睡眠休息,精力得到充分补充,这个时候的情绪往往是积极的,充满了动力和激情。而在白天,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生活中的困难,有被就业困扰的学生,有被通勤困扰的员工,在消耗了一天的体力、脑力之后,自然会累积出负面情绪。在快节奏的白天,这些负面情绪没有办法及时释放,就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emo了。
而且夜晚容易放大人的负面情绪。从生理角度看,人的感官在寂静的夜晚会变得更加敏锐,易于产生更丰富的感情;此外,人的大脑在临睡前会处于相对空闲的状态,在白天压抑的情绪更容易显现出来。从物理角度看,当代很多年轻人喜欢关灯后继续熬夜玩手机,而卧室的微弱灯光与手机的电子蓝光都会使抑郁的情绪出现频率增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常在深夜emo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早F晚E”就是在当下社会环境影响下个人心态的变化。但这也并非是一件坏事,至少大家还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宣泄自己感情中的负能量。因此,对于“早F晚E”,也应该给予理解。
吴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