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 携手育才
他们为闽宁镇留下带不走的教育资源
版次:6 作者:孙楠 刘嘉怡
纪艺璟通过小实验、小科普为师生带来了全新的课堂体验。
康瑾琳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学到了优秀的闽南语歌曲。
自1996年闽宁两省区建立对口协作关系,2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支教老师,跨越2000公里的山海,把福建省的优质教育资源带到了贺兰山下的闽宁镇,帮助移民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点亮了孩子们的知识梦想。
2021年,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与闽宁镇接续山海情缘,开启闽宁协作新篇章。两年来,两地持续推进学校结对帮扶,从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改革、教育科研、师资培训、学校特色建设和内涵发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对接,让闽宁教育协作质量再上新台阶。
是师者更是“使者”
闽宁学生唱起了闽南童谣
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不久,在永宁县闽宁第一小学的音乐教室里,传出了阵阵轻快、愉悦的福建闽南童谣。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的音乐老师康瑾琳,正面带微笑、敲着木棒教孩子们唱歌。来闽宁镇1年,康瑾琳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学到了不少悦耳动听的优秀闽南语歌曲。
“因为看了电视剧《山海情》,剧中白老师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心有所想,所以就想来这里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源于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让康瑾琳心中萌发了奔赴心中热爱的种子,选择了跨越2000多公里来到闽宁镇援宁支教。
刚来到永宁县闽宁镇第一小学,康瑾琳就遇到了诸多难题。因为厦门市与闽宁镇的音乐教材版本不一样,康瑾琳的教学工作计划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她铆足了劲,与学校4名音乐老师仔细研究教材,围绕教学细节反复讨论交流,探讨沟通教学方法,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个人教学经验和当地学情有机融合,一起探索出一套具有当地特色的本土化教学模式。
在康瑾琳的影响下,闽宁镇的孩子们对闽南语歌曲非常感兴趣,而且学得还十分地道。康瑾琳将学生们合唱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发到朋友圈,得到了许多同行和朋友的点赞。康瑾琳开心地说道:“我希望自己是一名师者,同时也是一名使者,把厦门多元化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带到闽宁镇,也把闽南文化带到闽宁镇。”
接过闽宁对口协作的教育“接力棒”后,康瑾琳积极联系厦门市与永宁县进行音乐学科教研交流,帮助当地音乐老师丰富课堂设计、提升教学质量;为永宁县音乐老师开设的观摩课及指导闽宁第一小学青年教师的精品课,均获永宁县相关课程评选一等奖。康瑾琳还牵头为多所小学募集了总价值11万余元的教学设备、学习用品和学生校服;今年6月,发起策划筹集11.8万元并组织实施了“闽宁一家亲·益童共成长”移民学生厦门研学活动,为闽宁镇的孩子们搭建了一个走出去的平台。
精准“把脉”因材施教
为学校留下“带不走”的教育资源
“从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到这儿有一段距离,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一下车发现闽宁镇的变化挺大的,环境很不错。”来自厦门市滨北小学的教师纪艺璟也被电视剧《山海情》深深感染,选择来到永宁县闽宁第一小学开展为期1年的援宁支教工作。
纪艺璟是一名科学教师,来到学校后,纪艺璟结合厦门市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积极与同学科组教师开展常规教研,研讨制定符合当地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和认知制定教学计划因材施教,需要我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纪艺璟说道。
实际教学中,纪艺璟通过小实验、小科普为师生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体验,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同学科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为学校留下了一批“带不走”的教育资源。
1年的援宁支教工作结束后,纪艺璟也深刻感受到闽宁镇在教育上发生的变化。“永宁县政府以及闽宁镇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力度相当大,教学硬件配备已经跟福建一些地区差不多,甚至有一些更好,我相信这边的教育会越办越好。”纪艺璟感慨地说道。
除了永宁县闽宁第一小学,福建省第十二批援宁工作队还在永宁县闽宁第二小学、永宁县闽宁中学等学校派驻多名援宁支教老师,搭建好两地师生培训交流互通渠道,不断丰富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进一步提升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提升闽宁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而这只是闽宁教育协作多年来不断深化的缩影。多年以来,闽宁协作教育“组团式”帮扶团队成员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各个学校,闽宁教育协作也实现了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今年8月,闽宁协作·金蛙筑梦公益教室揭牌仪式在永宁县原隆小学举行,由厦门(思明)闽宁文旅协作团向永宁县原隆小学、永宁县园艺小学捐赠了“金蛙筑梦美育公益教室”,并配备了三角钢琴、各类民族乐器、美术器材,开拓了闽宁镇学生的艺术学习空间,促进了闽宁两地美育教育均衡发展。
9月1日,永宁第十三批福建援宁挂职干部正式“接棒”,20名教育、医疗等专技人才又分赴基层岗位,继续携手谱写帮扶“新篇章”。
记者 孙楠 见习记者 刘嘉怡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