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元代考古

开城安西王府遗址的发现

版次:12 作者:刘旭卓

元朝时期,宁夏地区社会经济相对稳定,文化多元,中原农耕文化和边塞草原文化交流、融合,使宁夏呈现出“塞北江南”的美丽景象。

元初的六盘山地区

蒙古灭夏后,于中统二年(1261)在西夏故地设立西夏中兴等路省。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置宁夏府路,始有“宁夏”地名。

元代初期,六盘山地区既是对西夏故地进行有效控制的重地,在政治上又是与中亚诸蒙古汗国联系的交通要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三子忙哥剌分治秦、蜀,改原州为开成路,“立开成府,仍视上都,号为上路”,放弃旧原州城,在城南三十多里的开城一带建新城,作为开成路的治所,开创了这一地区经济繁荣、人口兴旺的局面。

宁夏元代考古最重要的发现,即为忙哥剌在六盘山的避暑府邸——开城安西王府遗址。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 ,忙哥剌被封为安西王,翌年在宁夏开城设立王相府,以分治秦、蜀。安西王冬居京兆(西安),夏则居开城,岁以为常。

开城安西王府宫城遗址

开城安西王府是忙哥剌在六盘山的避暑府邸,也是当时西北地区行政中枢。大致兴建于至元十年(1273年)前后,大德十年(1306年)毁废于地震。遗址位于固原市原州区原开城乡政府驻地西侧梁、塬山地。2003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开城府址进行调查和勘探工作,探明遗址区范围南北长约3500米,东西宽约500~1000米,核心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黑刺沟(窑址区)、北家山(建筑遗址区)、开城村(明代开成县故址)、长虫梁(古城址)、瓦碴梁(建筑遗址区)5个地点。其中长虫梁古城址内中北部发现夯土基址5处,1号基址位于城内南北轴线上,为“工”字形大型中央基址,勘探结果确定该城址就是开城安西王府宫城旧址。开城安西王府遗址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可谓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元代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存,2001年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坚持不懈地调查勘探、文物征集

开城安西王府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现确认以来,经过几代文物工作者坚持不懈地调查勘探、文物征集、遗址保护和考古发掘,基本摸清了遗址的布局与功能分区。尤其是通过2015~2016年的考古发掘工作,了解了长虫梁遗址区地层堆积、遗迹保存与破坏、文物埋藏情况。考古发掘揭露了许多前期勘探未曾确认的重要遗迹现象。发掘出土的10件台沿螭首,其造型与元上都、元中都宫殿遗址区出土物类似,为确认开城以往相关文物出土地点提供了重要信息与线索。通过以上考古发现,结合此前的勘探工作,基本可以判定1号基址为安西王府主殿遗迹,长虫梁城址即安西王府宫城。发掘出土三块内壁题刻“丙子年(至元十三年,1276)”等文字的残破琉璃筒瓦,为讨论开城安西王府修建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

为元代城池规制等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蒙元时代,皇帝有两都定期巡幸的制度。第一代安西王忙哥剌地位尊贵,“一藩二印,两府并开”。两府在构筑、格调方面,也都体现出元代大都与上都的影子。开城安西王府建于地势开阔之处,城池由主城和一瓮城构成。城以夯土筑墙,辟东、西、南三门,瓮城居南围护南门。

开城安西王府在建筑特点上又呈现出独特性:城池总平面为南北向的倒“凸”字形,这与元代重要路府治所城池取形主流的方形、长方形城制不同,且规模也都小于其他元代中等城市。王府宫城唯在主城南门外置一瓮城,瓮城平面呈横长方形,且南城门与翁城门相对直通,这都与大都、上都城池的瓮城平面形制明显不同。开城安西王府宫殿建筑位于城池北半部,且以大型高台为基础,南部留出大片空白,这或许体现了适应马背民族风情的要求。总之,开城安西王府的考古调查、发掘成果,为元代城池规制等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记者 刘旭卓

图片由宁夏考古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