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 当皮雕邂逅青铜
版次:15 作者:王敏
8月28日晚,2023年银川市非遗创新设计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在银川市览山公园精彩呈现,有精致巧思的“剪纸华服走秀”,有提在手上十分吸睛的扎染包……但在52组入围作品中,皮雕非遗传承人郭靖的“青铜纹马鞍皮雕”凭借别出新意的设计和精湛的手艺,荣获二等奖,也让人们了解了深厚的“马鞍”文化。
A 做到精美 也注重实用
最近设计大赛结束,自治区级皮雕项目非遗传承人郭靖又重新回到位于华雁湖畔的工作室,开始了新的创作。叮叮咣咣的声音,是工作室的主旋律,每一下敲击在皮子上的声音,都带着思考良久的巧思,更被赋予着情感和内涵。
“每个匠人所作的作品,都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也在技艺上有不同的呈现。”郭靖工作时十分投入,各种工具在他的手中像变戏法,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制作时,时间似乎是静止的,但作品却在这份“静止”中,一点点有了雏形。
在郭靖的工作室里参观,就像进入了一个皮具博物馆,有复古的女士香包、做好的皮雕琴盒,还有带着挂坠的皮雕灯,以及内容丰富的皮雕画……似乎在他的手中,只要给他一块皮料,没有什么不能设计成皮雕作品的。“手艺的价值,就是能将它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喜欢将作品做到精美,也同时追求它的实用性,只有用起来的作品,才更有价值,也能让更多人了解皮雕技艺。”
B 被青铜器丰富的颜色吸引
谈到这次设计的青铜纹马鞍皮雕作品,郭靖说,自己是在逛宁夏博物馆时得到的灵感。
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它的颜色是时光打磨出来的,不能简单说是‘青绿色’,甚至一个指甲盖的面积上,颜色都是十分丰富的,能看到金属的质地,也能看到时光磨损的颜色。”郭靖说。
能不能把这样独特的颜色在皮雕作品上呈现出来?有了这个想法,郭靖马上开始了创作。手工雕刻纹路,然后就是染色,单染色这一个环节,就有十几道工艺蕴藏其中,最终才呈现了铁锈、青铜纹和黄铜交融的丰富视觉质感。“过程非常复杂,但做出来的效果还是很满意的。”郭靖说,在开始尝试之前,自己为了做出造型各异的作品绞尽脑汁,因为他想拿出些不一样的内容。
最终,郭靖确定以“马鞍”造型的皮雕作品来参赛,原因很简单,这其中的文化深深吸引着他。郭靖介绍说,古人最初将马系上辔头后就直接骑光背马,这样很难控制马的动作,且时间长了人会很不舒服。此后便在马背放置类似褥垫坐具。“马鞍最早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早期马鞍的形状像两片枕头,里面用羊毛填塞起来,外面都用皮革制成。叫‘马鞍’,不如说是‘鞍垫’。”郭靖说,当时的鞍垫可以折叠,不用时折叠起来,用时展开放在马背的两侧。鞍子在马背上下前后都比较固定,人坐在马背上更稳、更易于操作。“完成后的效果还不错,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厚重感。”
C 学技艺 更是学艺德
两个月的创作,最终让郭靖获得了本次大赛的二等奖。“我是半路出家学习皮雕的,1995年我离开盐池老家,一个人到银川皮鞋厂务工,当时工厂请了师傅来教徒,我跟着师傅朱焕章学皮鞋设计。”郭靖回忆说,师傅是银川皮革厂当时从上海邀请到宁夏指导皮艺制作工艺的老师傅,当时,郭靖很清楚自己要学好一门手艺才能解决生计问题,所以十分下功夫,很快就成为厂子的技术骨干。
“有一次我去师傅家看他,一进门就听见他在屋子里叮叮咣咣地正在忙乎,我就坐旁边看,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在皮子上雕花,一下子就被吸引进去了。”郭靖说,当时虽然师傅70多岁了,但做起活来,比年轻人还要细致,手下有着自己的节奏感,该麻利的时候,下手一点不犹豫。直到现在,他都记得师傅当时看他喜欢说的话:“我儿子孙子都不喜欢做皮雕,你既然喜欢那我就传给你。”这让郭靖喜出望外,因为在他看来,这门技艺就像是完成了自己儿时的梦想。“我从小就喜欢美术,喜欢画画,终于找到了皮雕这个能够将绘画与皮具相互结合的手艺,真的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太高兴了。”于是,从那之后,郭靖就开始跟随师傅学习皮雕技艺。
如今,郭靖自己也有了徒弟,每次教徒弟们学艺,他绝不藏私,倾囊相授,“师傅对我就是这样,学手艺不仅仅学技法,更重要的是传承品德,这方面,我要向师傅学的地方太多了。”
记者 王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