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文化城的时光记忆
版次:11 作者:李尚
夜游赏灯。(记者 李靖 2022年摄于银川文化城)
银川文化城东南侧的宁城桥。 记者 李振文 摄
近几年,伴随City Walk(城市漫步)的大热,很多特色街区都变成“打卡胜地”,也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在这些街区,游客可以品尝地道美食、欣赏精彩的演绎,或是参加特色活动等,感受城市魅力。
你要City Walk,就不能只漫步,要记住走过的地方,了解这个地方曾经的故事。银川文化城,是银川这座城市中的“城”,它坐落的区域,有着城市发展的记忆,记忆深处也有关于“城”的故事。我们站在今天的“城”中,跨越时间,寻找过去的“城”,欣赏时间和空间的合奏曲。
曾是银新乡地域的中心地带
银川文化城位于银川市金凤区,东依典农河水系,西至弘文巷,南至北京中路,北到上海西路,可以说是四通八达,周围都是交通要道,这就意味着,不管你的目的地是不是银川文化城,你总会和它相遇。本地人暂且不论,就算是外地游客,在银川停留两三天,也可能要经过银川文化城好几次。这片区域不仅是如今行政、商业、文化的中心地带,就算放在几十年前,也是银川的一处宝地。
翻开《银川市地名志》(1988年版),在《银新乡地名图》上可以找到今天银川文化城对应的位置,基本和昔日的宁城桥庄重合,是银新乡地域的一处中心地段。以这一位置为中心,向北是哈家庄、拐角楼,向南是吴家庄、金家庄等,向西不远处便是新城城市地片,向东有银新中学、小李庄、戴家庄、高庙庄、唐家庄等,一直到曾经大名鼎鼎的罗家庄。此外,银新干沟、四二干沟、三一支沟的交会处也在附近。
“罗家庄以前是银川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银川人吃的菜大部分是罗家庄的地里种出来的。”宁夏地名专家郑济洧说,上世纪50年代,郊区罗家庄农业社联合了附近的旭光、银光、曙光等初级合作社,成立了郊区第一个高级合作社——罗家庄高级农业合作社。当然,这都依赖于其地理位置,有一片好地。以前这一带湿地湖泊多,现在的黄河路以北到北京路以南区域,都是断断续续的湖。有湖的地方盐碱大,不利于种植,但罗家庄和周边一些小庄子是块高地,土质很好。郑济洧记得,罗家庄一带的西边,也就是今天银川文化城和森林公园的位置,应该是一片滩地。放在以前,滩地是不能种粮食的,但以今天的眼光看,湖光翠色,是一块宝地。
向西望是曾经的新满城
银川文化城向西,是我们熟悉的新城,新城的得名,是因为过去的宁夏新满城。满城是清朝时期,清廷为了维持统治,方便有效管理,在各防御重地设置的、用来容纳驻扎在那里的八旗官兵的军事要地。宁夏新满城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有城墙,城的四周设有角楼。《银新乡地名图》中可以看到,宁城桥庄的西边,满城的东北角,有个叫拐角楼的地方。《银川市地名志》中关于这个拐角楼有记录:“自然村。在朱家庄西北2.5公里处。以地近清代新满城东北角楼而得名,俗称赵家庄,曾名宁城大队第一、九生产队。1986年复原名。聚落在满城街北端东侧,呈块状。”
“我记忆中没见过拐角楼得名的角楼建筑,但是对新满城的城墙有印象,不过那城墙差不多是在1958年到1959年间被拆的。”郑济洧说,那时他在新城上学,新城初中学校建设用的建筑材料,有一部分就是从满城城墙上拆下来的。
随着历史发展,新满城早就消失了,唯有地名上依稀留有痕迹,后来新城逐渐发展起来……现代城市的模样,带着记忆的悠远。
有些“城”老去但总有“城”正兴起
银川文化城东边典农河水系与北京路交会处是宁城桥,在《银新乡地名图》上有标注,那时北京路还叫银新北路,宁城桥正是这条路与四二干沟的交会点。郑济洧说,以前人们从银川老城到新城,再到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都要经过这座桥。2003年,典农河水系连通工程开始后,银川市区内四二干沟穿过黄河路向北的沟道与森林公园景观水系,以及典农河水系紧密交融,在今天地图上的呈现已经和以前有所不同,唯有立于典农河上的宁城桥,成为连接时光的一个坐标。
而在宁城桥东南侧,昔日还有银川人熟悉的银新中学。银新中学1973年由良田中学析出,1974年迁至银新北路南侧,占地59亩。在上世纪80年代,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计千余人,设20多个教学班。浮想当年,这里也是一片书声琅琅。
宁夏新满城“演变”成新城地片后,留下的时光印痕,正是宁城桥的“城”字,也是宁城桥庄的“城”字。宁城桥庄曾名宁城大队第八生产队,宁城大队就是因为西近新城,取安宁之意,得名“宁城”,而坐落在附近的宁城桥也是同样的意思。1983年宁城大队改置,成立宁城村,是银新乡的一个行政村,宁城大队第八生产队因为宁城桥而有了宁城桥庄这个名字。
从新满城到新城区,今天“新城”这一叫法也早成过去时,只存在于老银川人惯性的称呼。有些“城”终将老去,退回到城市记忆中,但总有“城”正兴起。
2008年建成的银川文化城,以新的定位和理念,适配现代城市发展,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又将以新的面貌,与大家相见。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