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走来的大黄
版次:12 作者:王敏
9月的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千亩中药材基地里,忙碌的农人正在地里给药材苗除草、施肥,这其中,就有大黄这种非常古老的植物,它跨越了千百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作用。
喜冷凉气候
“大黄为蓼科大黄属植物,茎干看起来很像小竹子,中空、易断。每年3月时,茎干上会长出长而厚的叶子。它的花大多数是白色的,有时也有紫色的。”隆德县科学技术局中药材专家赵三洲介绍说,大黄的品类有三种,一类是掌叶大黄,又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第二类是药用大黄,又名南大黄、川大黄;第三类是唐古特大黄,又名鸡爪大黄。
“新和村种的大黄是掌叶大黄,它的叶掌状分裂,花较小。”赵三洲说,掌叶大黄根粗壮,肉质肥厚,木质化,其入药的部分就是干燥的根茎部位,晾晒好后呈现片状,其横断面多呈黄褐色。“掌叶大黄喜冷凉气候,隆德县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
说起大黄的药性,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明用“非常猛烈”形容,也是因为这个特点,大黄为不少人所忌惮,但民间也有这样的说法,称“大黄用之得当胜过参茸”。即便是对中医药文化不怎么了解的人,说到大黄这味药材,也多少会有些耳闻,它可以起到清湿热、泻火、解毒祛毒等功效。
历史中的大黄
说起大黄的药用价值,李明介绍说,早在一千多年前,张仲景就在《伤寒杂病论》中广泛应用大黄,最著名的如大黄牡丹汤、大承气汤等,主要用于热结便秘;西汉时期,大黄沿着丝绸之路流通到欧洲一带,当时的欧洲人把中国大黄当作一种灵丹妙药,价格极为昂贵。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訸介绍,在很多历史文献中,都可以看到大黄的身影。“比如在梁朝时,如果皇帝感染风寒,高烧不退,医官就会用大黄来医治,当时人们就领教了它的药效,也会特别注意控制药量;在唐代,大黄是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室的;宋代的编年史中,能看到人们用大黄应对地方性瘟疫的情况。”张訸说,在历史上,欧洲人将这种从中国远道而来的草药视作珍宝,但他们发现,在欧洲非常昂贵的大黄,在中国非常便宜,甚至有人用大黄提取黄色染料,染料提取完后再把剩下的大黄烘晒卖给欧洲人。
为了获得便宜的大黄,欧洲人开始移植中国大黄,但一直未能成功。“可以说,和茶叶、丝绸一样,大黄在历史中的价值,远远超出其本身的中药价值。”张訸介绍。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