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茶文化爱好者 段荣娇聊点茶

版次:14 作者:吴璇

段荣娇在调制茶膏。

“雪沫乳花浮午盏,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的这句诗,只有点茶人才晓得各其中美好。

点茶是一种发源于唐、盛行于宋的喝茶方法,早在500年前便已失传,不过当今的人们仍能通过像《点茶之书》这样的书籍,感受其中的优雅,学习点茶的方法,体会古人的乐趣。本辑壹度书话,我们就从《点茶之书》说起,听银川茶文化爱好者段荣娇讲讲“点茶”那些事儿。

1 从《点茶之书》说起

今年7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点茶之书》第二次印刷,虽然探讨的是小众文化,但仍在豆瓣获得了9.4分的高分和数篇感情丰沛的书评,这些书评者中有不少人都是初次了解点茶文化,这也足以看出作者在推广点茶文化上的努力。

作为宋代点茶的实践者和推广者,这本书的作者观合一直致力于复兴和传承宋代点茶技艺和美学,为了深入研究点茶,他实地造访过国内多个名茶产区,并多次游历日本、韩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传播和交流。在书中,他引经据典,辅以自己多年来探访名家工匠的所得,从点茶的起源开始说起,分四个部分介绍了宋代茶叶的制作和末茶的磨制方法,择水和厚汤的技法,点茶法常用的器具及其器型、制作工艺、使用方法和历史演变,以及点茶的品饮方法、斗茶标准,包括当今点茶爱好者们都在实践的“七汤点茶法”。

对于点茶文化的“门外汉”来说,这本书里谈到的点茶文化既高雅又有趣,对于已经开始尝试实践的点茶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又是一本很好的实践教科书。

2 点茶和泡茶

在森林公园太阳岛的东门有一间“之曰茶事”,这里的主理人段荣娇是一位点茶文化爱好者和推广者。80后的段荣娇早年一直做导游工作,辗转于全国各地的各个景区,饱览名山大川。一次在福建旅游的过程中,她了解到了点茶,于是对这种古老的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两年前,她独自去到宋代点茶的发源地——福建建阳的武夷山,在那里探访名家,拜师学艺,掌握了点茶的基本技法后,在银川开始了点茶文化的推广。

段荣娇介绍,正是因为制茶方法的不同,才有了点茶和泡茶两种截然不同的茶文化。“宋代的点茶法用的是末茶,是把蒸青团茶研磨成茶粉冲泡饮用,连茶末一起喝下,也叫做吃茶,而现在流行的泡茶法,则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功夫茶,是有了炒青技艺后才产生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制茶技艺的不断提高,如今的点茶和宋代的点茶也有许多不同,最为明显的就是茶粉的选择。“宋代点茶用的是蒸青团茶,点出来的茶以白色为最佳,越白越好,而现如今我们有六大类不同的茶叶,茶粉也是品类繁多,可以为点茶爱好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3 体验宋代文人的点茶之趣

采访过程中,段荣娇还按照七汤点茶法的仪轨、程序,亲自为记者演示了点茶的全过程。“点茶的第一步是调膏,这一步完成后,便到了七汤点茶的关键环节。所谓七汤,就是在点茶过程中七次加水的过程,每一汤的水量、位置、甚至是盛汤容器的高度、加水的位置都很有讲究。”段荣娇介绍。

在点茶的过程中,“击拂”是实现“雪沫乳花浮午盏”的关键。段荣娇告诉记者,七汤点茶法里讲究“三击四拂”,即前三汤以击为主,茶筅没入盏底,以手腕用力,快速摇晃击打冲泡好的茶粉,使其更好地和茶盏相融。“四拂”则是指在后面四汤中,用茶筅在茶汤的表面轻拂,戳破茶汤表面的气泡,让茶汤变得更加平滑细腻。“其中第五汤是一个转折,在这一汤,你可以针对之前击打不到位的地方再次击打,但在整个过程中只有这一次机会。”段荣娇说。

七汤完毕,段荣娇眼前黑色的茶盏中,乳白色的茶汤平滑细腻,她用茶筅轻轻一扭,一提,一个小小的“山尖尖”便出现在茶汤中间,一盏宋代点茶就此完成。

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