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掉牙不是年龄的错

版次:12 作者:刘威

9月20日是第35个“全国爱牙日”,今年的爱牙日主题是“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副主题是“关爱老年口腔 乐享健康生活”。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老年人对牙齿健康不够重视:老都老了,牙齿松动掉几颗也很正常,不用补了。那么,“老掉牙”真的是人衰老的自然现象吗?老人牙齿掉了到底该不该补?

1 老掉牙不是自然规律 龋齿和牙周病才是诱因

今年73岁的吴阿姨一笑就会露出仅剩的3颗牙齿。吴阿姨说,她不到60岁时就开始掉牙,这些年她眼见自己的牙齿一颗颗掉光,如今只能吃些软烂的食物。“老掉牙,老了就要掉牙。”吴阿姨觉得牙齿掉了是正常现象,她想等着最后的3颗牙齿也都掉了以后,然后去镶全口义齿。

不少老年人都有类似吴阿姨这样的想法:人上了年纪牙齿松动甚至是脱落就是一个自然规律,与生白发、长皱纹一样是正常状态。但是,银川市口腔医院副院长、牙周黏膜科副主任医师王晓飞认为,人上了年纪与掉牙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人的牙是病掉的,而不是老掉的。只要好好地维护口腔健康,注意防治牙龈炎、牙周炎和龋病,老年人也是可以有一口好牙的。世卫组织提出,老年人牙齿健康的标准是:8020,即80岁的老人仍可拥有20颗正常使用的牙齿。

牙齿松动脱落有多种原因,王晓飞具体进行了分析。牙周病是老年人失牙主要的“元凶”。如果把每颗牙齿的牙根比喻成大树的根,牙周组织就可以比喻成土壤。牙周组织出现问题,相当于“出现了水土流失”,时间久了,“树”就倒了。由于老人没有定期洗牙的习惯,导致牙结石及菌斑长期刺激牙龈发炎、牙槽骨吸收,就容易造成牙齿松动脱落。

易导致老人掉牙的另一个原因是龋齿。很多老人不把龋齿当回事儿,直到牙齿逐渐龋坏影响神经时才来就诊。

2 掉牙不及时补 可能危害全身

不少人像吴阿姨这样,对牙齿缺失并不重视,认为一侧牙齿没了可以用另一侧,后牙没了可以用前牙。那么,老人牙齿缺失到底该不该补?在专家看来不但该补,而且应该越早补越好。牙齿缺失后不仅会对咀嚼功能、发音、面部状态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全身的功能。

“长期缺牙,会明显降低咀嚼能力,影响消化和营养吸收,同时也会加快邻牙松动脱落,从而加快掉光速度,而且缺牙还会影响说话和容貌。每一颗牙都有自己的位置,牙齿缺失后,口腔的平衡会被打乱。若不及时修复,会导致缺牙间隙附近的余留牙出现倾斜移位,缺牙间隙逐渐缩小、局部咬合关系紊乱,而食物嵌塞、龋病、牙周损伤、邻牙脱落等问题也会接踵而来。”王晓飞介绍。

研究还发现,对于老人来说,掉牙不补,还会加快记忆力衰退,增加老年痴呆风险。

3 重视牙齿问题的信号

“发现牙龈肿胀、刷牙出血、啃苹果时牙出血、牙缝变大等,都是牙周病的信号,建议及早到医院就诊。”王晓飞提醒说。

咬苹果出现红印,刷牙有红血丝,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觉得可能是上火了,过几天也就好了。“其实,牙龈出血也是牙周求救的信号,需要及时就诊。”王晓飞强调。由于牙龈炎病因明确,牙菌斑是发病的致病因素,且病变只局限在牙龈,所以牙龈炎通常来说是可逆的。

“通过牙周洁治,除去病因、消除菌斑,即可得到明显效果。如果炎症比较重,可以配合局部用药。”若让牙龈炎发展到重度,就会导致牙周炎,牙周炎会慢慢毁坏你的牙骨头,出现牙龈萎缩,最后导致牙齿松动和脱落。

另外,牙齿上出现小黑点也要重视,这大多数是龋齿的征兆。临床上根据龋齿龋坏程度分为浅、中、深龋三个阶段。如果是龋病早期,可以通过简单的填充方式治疗,并不会感觉到疼痛。中龋,牙齿的龋坏到了牙本质的浅层,牙本质里面有少许的牙齿神经,对冷热酸甜等刺激会产生疼痛反应。这时治疗可以在保护牙髓的前提下,把牙齿龋坏的部分去除干净,再用专门的材料填充起来。深龋,这时牙齿的龋坏已到达了牙本质深层,牙齿出现大而深的龋洞,对外界刺激产生的疼痛反应也更明显。这时候如果不去治疗,牙齿就会被持续侵蚀,继而引发牙神经损伤,导致牙神经的死亡、感染或产生脓肿,这时只能进行根管治疗了。

建议

定期去看看牙

想要老来有“口福”,不会一上年纪就老掉牙,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三点:老年人要保持口腔清洁,每天早晚坚持用温水刷牙,一日三餐后用清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牙齿间的缝隙最易滞留菌斑和软垢,因为刷牙时刷毛不能完全伸入其中,推荐刷牙后再使用牙线;每年洁治一次牙;每年进行1至2次口腔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定期去看看牙,可以将一些处于“萌芽”状态的牙病尽早控制。除了牙齿的问题外,定期口腔检查还可以帮助患者及时发现口腔的其他问题,如肿瘤和口腔黏膜病等。

小贴士

假牙也需要每天清洁

活动假牙也有使用寿命,一般的使用年限为5至7年。让假牙“超期服役”,可能会影响咀嚼功能,甚至对口腔组织造成损伤。另外,日常使用活动假牙时,还应注重维护保养。比如进食后应将假牙取下清洁,漱口后再佩戴;晚上睡前应取下假牙,用牙膏牙刷彻底清洗,再浸泡在冷水中,防止假牙变形。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