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总是头晕乏力警惕餐后低血压
版次:13 作者:刘威
临床中总有高血压患者询问:“医生,我吃完饭总是感到头晕乏力犯困,有时走路都不稳,血压还特别低,这是怎么了?”出现这种情况请不要惊慌,这可能是餐后低血压在作怪。那么,为什么有的人餐后血压会大幅下降?经常出现餐后低血压,要不要干预呢?记者采访了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席少静。
1 餐后低血压也别忽视
60岁的林阿姨患有高血压8年,一直在吃降压药。最近一段时间,林阿姨发现,每次饭后不到半小时就犯困,还头晕得厉害,要躺着休息一个多小时才好转。
到了医院做了检查后才发现,原来林阿姨的24小时平均血压稍高,餐前血压也高,但饭后半小时血压明显过低,要持续1小时后血压才逐渐恢复正常。这和林阿姨饭后头晕的症状很吻合,也就是医学上常见的“餐后低血压”。
“当收缩压小于90毫米汞柱,舒张压小于60毫米汞柱,同时合并有头晕、乏力或胸闷等供血不足的症状,就叫低血压。餐后低血压是低血压里的特殊情况,特指就餐后两小时内收缩压比餐前下降20个毫米汞柱以上,并出现不适。”席少静介绍,餐后低血压多发生于餐后30~60分钟,持续30~120分钟。通常,餐前血压越高,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越高、血压降幅也越大。餐后低血压可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嗜睡、晕厥、跌倒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增加心绞痛、脑缺血、跌倒骨折、认知损害,甚至是死亡的发生风险。
2 吃完饭后血压为啥会降低?
临床上餐后低血压比较常见于老年人。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帕金森病、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以及血液透析的患者,也比较容易出现餐后血压下降。另外,服用降压药、利尿剂、抗帕金森病的药物也易引起餐后低血压。
目前认为,餐后低血压的发生与增龄相关的血压调控变化和病理状态下交感神经调控血压异常有关。人体进食后血液会更多地流向胃肠道、外周循环血量减少,激活了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等代偿性反应,这样可以维持餐后血压正常。所以,健康人无论吃得多饱多撑,也不至于餐后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更不会头晕。
“然而,老年人对血压的调节能力有所减弱,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可能出现障碍,所以餐后维持血压的能力就下降了,从而易导致低血压的发生。如果老年人本身就有心脑血管动脉硬化、心脏功能减退和各种血压调节机制减退的情况,那么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和严重性会大大提高。”席少静提醒。
门诊上也有些老人询问说,“我经常餐后发生低血压,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吃降压药了?”当然不是!席少静进一步解释,餐后经常发生低血压并不意味着可以停止服用降压药物。低血压的出现可能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而且每个人的情况都可能不同,是否需要停止或调整药物治疗需要医生的指导和判断。
3 应对餐后低血压有“锦囊”
总的来说,餐后低血压以预防为主,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应对餐后低血压,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经常发生餐后低血压的高血压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降压药的服药时间,避免药物作用的高峰时段与餐后重叠。比如,尽量不要在餐前服药,改为两餐之间服用。如果仍有餐后低血压的情况,则可能需考虑更换降压药了。
如果出现头晕等症状,切莫盲目增加药量,应该先测量血压,排除低血压的可能。
饮食上也要好好调整,少吃碳水化合物,增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一定要避免过饱,应少量多餐且饮食温度适度。还要注意就餐方式,尽量避免大量进食或过快进食,因为这可能加重消化系统对血液的需求,导致血压下降。建议采用小而频繁的进食方式,有助于稳定血压。
餐前先喝点水或进主食前先喝汤,可有效减少餐后低血压的风险。当然,对于有限水要求的严重心力衰竭及终末期肾病患者需慎重饮水。
老年人餐后不宜马上起身活动,可卧位或在沙发上倚靠半小时,待血压平稳后再活动。
小贴士 如何测量餐后血压?
为了更好地发现餐后低血压的出现,建议在吃饭前空腹测量一次血压。从吃第1口饭开始计时,约15~30分钟后监测第2次血压。然后每隔15~30分钟监测一次,持续到餐后2小时,并逐一记录下来,通过测量数据观察是否有餐后低血压的情况。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