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心思里的满满诚意

版次:2 作者:孙瑞亭

上周末,笔者路过大连路与民悦街交叉口附近时,发现这里由原先杂草丛生的荒滩、水窝子,变成了一处景色优美的小微公园——罗家湖公园。的确,小微公园如今已经成为银川市民锻炼、散步、遛娃、休闲的好去处,特别是不同区域的小微公园又具有不同的特色和主题,而且在建设中还融入了一些人性化、科技化的巧心思,体现着满满的诚意。

说到小微公园,大家可能觉得不再新鲜,毕竟这几年咱们各自“家门口”陆续都有了。从统计数据来看,自2014年以来银川市共建设小微公园超过80个,而且普遍具有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适宜游憩等特点。不过,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些小微公园在改造建设中持续融入人性化、科技化的巧心思。选址上,这些小微公园尽量考虑公园服务半径要求和周边居民休闲需求;设计上,则充分汲取所选区域的地形特点、文化元素等,形成“一园一品”的特色,既具有传统公园的功能,也拓展着公共开放生态空间,将不同群体的游园、娱乐、健身、放松、活动等需求进行叠加。以这次新建成不久的罗家湖公园为例,公园依托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通过对原先自然形成的水洼的优化改造,确定以湿地、飞鸟为主题,达到让周边居民亲水、近水的效果。与此同时,公园的设计融入了海绵城市的理念,植草沟、雨水花园、透水砖等“海绵”设施的运用,能够将公园内以及周边道路的地表径流收集起来,汇集到湖中用于补水,而雨水收集模块也能够助力绿化灌溉。

包括罗家湖公园在内,银川市今年新建的7处小微公园,均融入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目的就在于让水资源循环利用起来。而且,除了常规的海绵功能外,还通过景观生态廊道、海绵生态湿地、城市雨水滞蓄净化等一系列特色海绵系统设施,在确保公园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实现雨水在城市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促进雨水利用和生态保护,并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物尽其用。

此外,更多的小微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开始利用原本不起眼的城市边角区域,把一些街巷中碎片化、断点多的区域,聚集整合成符合居民期待的连贯生态空间,通过环境优化、生态美化,将原本容易“脏乱差”的小地块、小空间打造成高品质的小微公园,让不起眼的“边角料”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小美好”。同时,通过打开街巷等处的封闭空间,辅以具有连贯性的绿化景观,让小微公园辐射的面积更大。还是以罗家湖公园为例,与它一路之隔的北边还有一处水域,经常有人在那里钓鱼,环境多少有些脏乱差,接下来完全可以进行延伸改造,成为另一处市民亲水、近水、乐水的小微公园。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