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生态建设增“颜值”环境“气质”双提升

版次:4 作者:鲍淑玲

俯瞰银川城南,湖泊湿地环绕着楼群,如画一般。(9月21日摄)记者 李靖 摄

蓝天白云飘逸,城镇干净整洁,乡村美景如画……秋日里的银川,天高云淡,暖阳高照,芦花疏影照水,杨柳随风摇曳,恰如一幅幅油画。这些美景背后,则是银川市生态建设的锦绣答卷。

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以来,银川市紧扣市委“四个示范引领”部署要求,以生态建设示范引领为抓手,全面推动美丽银川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A 高标准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的银川样板

秋日里,阅海湖水天一色,散发着勃勃生机,大群的赤麻鸭在湖岸,时而列队晒太阳,时而自由翱翔,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河湖是大地之脉,满足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银川市岸上与岸下齐抓、治标与治本并举,用心用情用力推动“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建设。

今年以来,银川市实施重点项目建设28项,已开工24项,开工率85.7%,以项目建设提升河湖岸线生态环境。“金凤区宝湖、典农河城区段有望成功申报为自治区级美丽河湖;推荐鸣翠湖参加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进行第二轮审核,有望成为继沙湖后宁夏第二个国家级‘美丽河湖’建设范例。”银川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擦亮“国际湿地城市”名片,实施国家湿地公园(阅海、鸣翠湖)湿地保护修复项目,恢复湿地1.29万亩,全市共发布一般湿地734处,面积27315.18公顷。今年9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银川国际湿地城市续期审核通过,着力打造“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塞上湖城。

同时,银川市持续强化重点排水沟综合治理,目前已完成桑园沟、西湖挡浸沟等3个水环境治理工程,芦花沟下段片区治理工程等2个项目正在加快施工,预计10月底完工。完成黄河干流入河排污口监测溯源,重点排水沟入黄口连续3年稳定达到地表水四类及以上水平。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积极开展内涝积水点治理,对11处积水路段实施一点一策治理,目前,银川市31%以上的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内涝积水区段消除比例达到93%;顺利通过财政、水利、住建三部委绩效评价,取得示范市B级成绩,位列45个示范城市中上游,西北城市前列。

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银川市在水治理、水环境领域已获得过“全国节水型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国际湿地城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等荣誉。2022年,银川市又被纳入全国首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填补了银川市在推进再生水循环利用方面的空白,为银川市开展试点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技术、资金和项目保障。

B 高标准打造生态 试点建设的银川典范

初秋时节,在灵武市枣泉煤矿煤矸石生态治理项目现场,昔日废弃的600亩煤矸石堆场脱下“旧黑衣”,披上“新绿装”。整治后的枣泉煤矿煤矸石堆场现已成为枣泉煤矿干部职工党建活动基地,小菜园瓜果飘香,瞭望台将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色尽收眼底。

“无废城市”建设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对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银川市全面建设“无废城市”,建立“无废城市”项目库动态调整机制,积极争取自治区资金支持;督促指导各牵头单位积极创建9类“无废细胞”,已有70个“无废细胞”通过牵头单位初步验收,打造“无废细胞”示范点13个,创建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同时,为呵护生态“颜值”,提升经济“含绿量”,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银川市加快建设森林生态圈,实行营造林工程进度周报制,已完成7.651万亩,完成率100.04%。“今年,我市在市辖三区范围内新建罗家湖公园、杞香园等8个小微公园,建设面积14.2公顷,力争率先在全区建成‘百园之城’;加快建设生态草原,完成全市基本草原初步核定,初步核定约154.86万亩。”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2023年,我市将完成草原生态修复9000亩;实行林地草原占用和林木采伐(移植)备案制度,推动实现林地草原全流程保护监管,确保建设一片、管住一片、改良一片;加快推动防沙治沙综合治理,我市现有荒漠化土地(含盐碱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约32.4万亩,今年已完成中部防沙治沙建设工程5.705万亩;联合沙产业研究院成功申报沙生药用植物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生态经济型旱生乡土植物林草间作效益提升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推进沙产业发展,筑牢生态屏障;加快推进农田改造,全市总耕地面积211.01万亩,截至2022年,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99.11万亩。

“今年,自治区下达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9.2万亩,所有项目均已编制初步设计报告。其中,闽宁镇0.59万亩高效节水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剩余项目正在进行市级评审、自治区审核工作。”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市还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积极争取自治区水产生态养殖和示范改造项目资金3080万元,确定集中连片池塘改造点9个、健康养殖示范场点7个,并加大源头治理力度,持续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着力发展绿色养殖。

C“银川蓝”名片 更加亮丽

9月的银川,空气格外清新。天朗气清,抬头远望是醉人的“银川蓝”。碧水泛波,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美景。在银川,蓝天白云不再是“奢侈品”。银川市空气质量的蜕变正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成果。

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蓝天保卫战”。“我们持续推进PM_2.5与臭氧协同共治,扎实推进全市100家涉VOCs企业开展‘一企一策’深度分析工作。目前,已现场核查企业156家;加强油品储运销监管,启动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对全市20家加油站363把加油枪安装自动监控设施,现已完成15家。”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同时,深化碳排放权改革,率先在全区对14家年用煤量5000吨以上10000吨以下标煤企业开展二氧化碳排放量核查,已全部完成现场核查工作;积极争取全区碳普惠试点建设,发布征集碳普惠方法学公告,借助全市“六权”改革平台,探索搭建碳普惠管理系统,为全区碳普惠机制构建提供可参考样本。

同时,银川市创新排污权改革,启动VOCs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增加排污权交易污染因子;探索激活排污权金融属性,3家本土企业分别获得银行授信贷款19万元、2600万元、8000万元,实现排污权金融赋能新突破,累计开展排污权交易133笔,交易金额1043.7667万元,交易数位列全区第一。

银川市率先以立法形式将每年6月设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把珍惜黄河、呵护黄河、保障黄河安澜作为首要任务,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理念和行动深入到银川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全社会形成保护黄河、保护生态和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的共识。已成功举办第二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活动,统筹35个市直部门开展10方面50项具体活动,全市4800多个基层党组织,13.32万名党员参与其中;邀约沿黄九省区省会(首府)城市再次携手,共同完成俯瞰母亲河航拍接力,凝聚生态保护共识。同时,为实现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我市还编制印发《银川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方案》,有序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加快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记者 鲍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