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及时出台措施消除监管盲区
版次:5 作者:孙瑞亭
显然,一些主机游戏体验馆对未成年人“不设防”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新兴业态”,这类游戏体验馆目前的确存在监管空白,但事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职能部门应当尽快采取相关措施,消除监管盲区。
未成年人并非不能玩游戏,但对时间和场所是有明确规定的,比如网络游戏企业只能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线下游艺娱乐场所设置的电子游戏设备除国家法定假日外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作为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的未成年人,如果能自由进入游戏体验馆“畅玩”,那肯定容易上瘾。从笔者的经历来看,这看似新问题,实则老问题,此前就曾有媒体报道:手机体验店成学生免费游戏厅、VR体验馆未成年玩家扎堆、别让未成年人沉迷剧本杀……不同阶段的“新兴业态”,却在一定时间内同样存在监管空白,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了哪?
从记者的采访来看,相关职能部门已经关注到了这一现象,也收到了不少家长的投诉,还进行了摸排和调查,并且也想将其纳入监管,但苦于相关法规滞后,暂时实在无法通过法律法规将其纳入监管范围。看来,监管缺失的棒子又一次打在了没有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上,这也正是“新兴业态”层出不穷的当下,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政策痛点,但也不能因此就不想管、不敢管、不会管。
对此,有观点认为:对此类游戏体验馆,应当参照娱乐场所进行监管。因为,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规定,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限入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是未成年人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此类主机游戏无疑具有成瘾性,容易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跟进,把保护未成年人放在突出位置,出台更加严格、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明确部门的监管职责,消除监管盲区,为孩子筑起无形的“防火墙”。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将摸排发现的问题上报,寻求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指导和支持,希望能够促进这一问题尽快得到有效解决。
同样作为学生家长,笔者对那些有所担忧的家长能够感同身受,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健全,自我约束能力欠缺,对游戏、特别是不良游戏缺乏分辨能力,如果接触多了,会不自觉地模仿游戏中的情节并沉溺其中,对身心健康和学习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在闲暇之余把自己和手机绑定,把孩子推给游戏。同时,一旦发现此类情况,可积极联系文化执法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和举报。与此同时,作为“新兴业态”则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能落入“什么钱都挣、谁的钱都赚”的泥淖,自律规范才能行稳致远,进而有为。毕竟,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