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赋能银川高质量发展

版次:3 作者:鲍淑玲 梁小雨 闫茜

宁夏乔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作业。记者 鲍淑玲 摄

和神舟飞船一起升上太空、帮高铁动车联通东西南北、陪新能源汽车跑遍神州大地……宁夏银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突破一项项“卡脖子技术”,用“磁性器件”助力中国速度。银利电气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依靠自主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实现了弯道超车。

坚持科技创新,才能引领发展,才能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银川市以建设创新发展引领为统领,紧紧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融通发展,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等工作有序落实,引智聚能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今年上半年,银川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5家,研发投入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较上年增长20%,全市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增活力

宁夏北伏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成立5年以来,研发团队借助与学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一线的产品。其研发的碳化硅导电陶瓷填补了碳化硅陶瓷在穿戴设备领域的国内空白;碳化硅半导体抛光环成为台积电在大陆的唯一供应商;碳化硅轴承率先应用到大疆无人机上,为企业增收近3000万元。

该企业负责人王斌深知,企业唯有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展开紧密合作,吸纳知识和技术的新鲜血液,与时俱进,才能够在科技创新上不断追赶超越,在行业领域持续保持竞争力。

同样受益于科技创新的还有宁夏巨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多年来专注于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在与北方民族大学的合作中,以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特殊需求为导向,在编程算法等关键技术上共同攻坚,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实现了双赢。该企业有关负责人麻辉表示,公司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更离不开各类科技人才。今年企业进一步聘用了来自高校的“科技副总”,希望借助高校科研力量帮助企业推动产学研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整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麻辉介绍:“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科技副总就像是‘葡萄串效应’,通过一个老师,背后引进一批资源人才,来解决实际技术问题。”

企业对科技创新孜孜不倦的探索是我市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市的实践缩影。当前,银川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示范企业”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孵化培育体系,并设立了“创新联合体专项”,鼓励大企业“提需”、中小企业“配套”,引导组建区级创新联合体8个,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和系统集成,加快推动产业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

据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全市聚焦“三新产业”关键技术瓶颈,组织实施重大重点科技项目48项,加快推动高效单晶硅电池、800kg级蓝宝石等技术突破;建立“滚动支持”等机制,鼓励“链主企业”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开展长周期、积累性、渐进式创新,填补产业链空白;建立场景产品“双促进”推广机制,认定首批银川市创新产品37个,发布应用场景清单、能力清单各20个,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为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应用机会和推广平台。

创新引领工业产业转型升级

人机协作产能翻番,智能识别填补人工盲区……如今在银川,智能制造已渗透到多个行业,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正在“崛起”。

走进隆基乐叶科技有限公司,只看到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在操控设备。充斥耳际的,是承担运输任务的“数字工人”在发布各种交通指令;车间的交通轨道上,“数字工人”们来回穿梭,将需要的物料运输到指定工位……

“制造”与“智造”,一字之差,产业形态、工作方式却是天差地别,既让企业生产效益实现倍增,也引发了装备制造产业脱胎换骨般的升级迭代。

同时,共享集团构筑的“互联网+双创+智能铸造”产业生态,搭建起专业、协同、共享、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行业平台,可以为行业转型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同时,共享集团还深耕智能数采终端、数字设备云平台、数字云工厂应用云平台及多种工业APP微应用与实践,打造了面向区域中小企业和铸造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共享工业云,依托先进的工业数据采集技术,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打造数据采集、资源汇聚、能力协同、价值赋能的工业大数据应用创新和产业互联数字生态,构筑“互联网+双创+绿色智能铸造”的产业生态,未来将实现从经营企业向运营平台的转变。

“为加快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对接夏明许、李迎春、石刚等智库专家,围绕发展光伏材料、半导体材料、工业蓝宝石等开展调研分析和发展规划,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联合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智能终端材料和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研究;加大与北京可再生能源学会战略协作,充分发挥学会专家资源聚集作用,开展银川市建设‘中国新硅都’战略研究;开展工业要素竞争力、单晶硅产业、石墨及石墨烯产业、膜产业开展战略规划研究及基础条件分析。”银川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道,企业在哪里,科技就在哪里。市场的引领、政策的推动,催生着银川市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科技创新激活葡萄酒产业内生动力

葡萄美酒,佳酿飘香。在贺兰山东麓银川产区,一杯杯葡萄美酒,因科技而兴、因创新而强,在产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产区都把创新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不断激活内生动力。

“贺兰山东麓产区的葡萄酒,色泽鲜亮、酒体饱满、香气馥郁、甘润平衡,除了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土壤与气候外,还采取了诸多葡萄酒创新酿造技术和管理模式,这其中就离不开酒庄的自主创新。”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强告诉记者,张裕龙谕酒庄实施的旱区砂质土壤下酿酒葡萄氮素高效利用机制和精准供应模式构建与应用示范、宁夏志辉源石葡萄酒庄实施的创新型智慧酒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既推动了葡萄酒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培育了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又扩宽拓深了产业链条。

除此之外,在银川产区,葡萄不再只是酿造美酒,而是葡萄酒产业上下游链条的不断延伸,就连葡萄皮、葡萄枝条都被开发利用了。名麓酒庄、源石酒庄等7个葡萄酒灌装线改造项目,使企业年加工葡萄酒能力达2.4万吨,此外还增加多元化产品研发供给,开发品鉴装试管葡萄酒、葡萄蒸馏酒等5个新品;宁夏康养源食品有限公司、宁夏樱葡小镇农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2家葡萄残渣回收利用企业,年处理葡萄残渣1045吨;树华兴旺农机作业、北方益农(宁夏)环保有限公司2家葡萄枝条生物制肥企业,年回收再利用葡萄枝条2万亩。葡萄皮酿醋,葡萄枝条制肥……这些都是科技赋予的“魔法”。

此外,银川市还将依托银川葡萄酒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全区首个葡萄酒数字化服务平台,对葡萄及葡萄酒生产经营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应用,实现产业种植、酿造、销售等全链数据信息化管理服务,通过政策、项目等方式鼓励支持酒庄(企业)建设完善企业葡萄酒质量追溯平台及设施设备,加快实现葡萄酒“一品一码”全链条追溯和数字化监管。

记者 鲍淑玲 梁小雨 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