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高血压的知识,你了解吗?

版次:10 作者:刘威

高血压就像一把“慢刀子”,我国约70%的脑卒中死亡、约50%的心肌梗死,都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遗憾的是,在所有急症发生之前,很多人都觉着“我没事”。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告诉你一些防控高血压的健康知识。

血压忽高忽低

怎么回事?

医生在临床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高血压病人复诊时,测血压后很疑惑,说出门的时候自己测血压还正常,怎么到医院再测就高了呢?是不是家用血压计不准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自己的血压特点。

“健康人群的血压,一天当中也会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但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0mmHg。血压还受运动、精神、饮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栾红解释说,“比如在活动后、精神紧张时,血压轻度升高是正常的,属于一过性高血压,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只要观察即可。部分患者血压升高,是因长期低头工作出现颈椎问题,通常颈椎病缓解后血压也会降低。有些高血压患者不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同样会导致血压波动。还有些患者在家测血压后,发现血压忽高忽低,也可能是测量方法不对导致的。对于一些老年高血压患者,失眠、服药时间等都可造成血压波动。”

血压波动过大危害多

夏天时,62岁的李伯在医生指导下把降压药的服用剂量减小了。但最近一周,他量了几次血压都偏高,就来到医院就诊,医生建议他再增加降压药的药量。

进入深秋后,气温逐渐走低,昼夜温差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容易出现波动,甚至可能引发心脑血管急症。记者了解到,血管具有“热胀冷缩”的特质,即寒冷的时候血管收缩,会引起血压的升高。而秋天昼夜温差大,血压波动会更加明显,通常一天内的差别甚至在10个mmHg以上。另一方面,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压的波动更容易导致脑出血等意外。血压波动过大,还可能对心脏、肾脏、颅脑等器官造成一定的危害,尤其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容易引发靶器官的损害,如心肌肥厚、冠心病、动脉硬化和肾功能下降等。

深秋时节,这样稳住血压

“高血压患者在秋季应做好防范,定期检查,规范服药,避免情绪激动,日常多饮水,注意保暖,以降低和稳定血压,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栾红主任还给出以下几点预防建议。

用药需谨慎。秋天清晨的时候,温度往往更低,有些高血压病人会感到头晕,此时建议找医生调整用药时间和用药剂量,以应对天气对血压造成的影响。

运动要适量。适当运动对血压的稳定有好处,可选择散步和打太极等温和的运动方式。不建议高血压患者进行剧烈的运动如登山、长跑等,以免血压骤升,引发危险。

预防流鼻血。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血管逐渐老化,鼻黏膜中小动脉弹性差,加上秋天气候干燥,鼻腔会更干燥,容易流鼻血,而流鼻血可能是脑中风的一种前兆。

饮食宜清淡。进食过量也会造成血压波动,高血压患者在秋季可以选择一些既营养,又可以辅助降压的食物。

建议高血压患者早上起床的时候,动作宜慢不宜快。起床速度太快会使得体位突然发生变化,易引起头痛头晕耳鸣等血压升高的症状,或诱发心肌梗死、脑梗死。

误区

看到血压正常就停药

生活中,很多年轻人查出高血压了,但想着这么年轻就开始吃高血压药,可能一辈子离不开了,不愿过早用药。还有一些患者服药治疗后,发现血压降到正常值了,就随意停吃降压药,其实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大多数患者需终生服药,切不可吃吃停停。所谓的“血压正常”,是药物控制的结果,并不是高血压被治愈了!看到血压到了正常值就随意停药,血压很可能会重新升高。高了用药,正常就停药,这种间断性的用药模式,会导致血压总是处于波动之中,而心梗、脑梗等并发症都是在血压波动时发生的。所以就算感觉血压已经稳定了,也别随便自己停药,一定要先问问医生。

提醒

年轻人发现高血压查查肾脏

“肾脏是调解血压的重要器官。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肾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中常见的类型。年轻人如果发现血压高了,有必要再去查一查肾。”宁医大总院肾脏内科主任医师周晓玲提醒。慢性肾病与高血压互为帮凶,常并存。肾脏是高血压损害的主要靶器官,同时又是血压调节的重要器官。高血压如果没有得到很好控制,5年~10年甚至更短就可能导致肾损害。而数据显示,慢性肾病患者近八成会合并高血压。随着肾病的发展恶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高血压发病率也会不断增加。

小贴士

警惕这一危险时刻

对于有高血压等基础病的老年人来说,如厕时用力排便也是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时刻。这类患者在用力过程中,腹压升高,引起瞬时血压升高,容易导致脑出血、脑梗塞。建议有心脑血管病史的老年人,平时应该多喝水、多吃粗粮及水果蔬菜,预防便秘。上厕所时,不要太紧张,更不要太用力。长期有便秘情况的高血压老人,如厕前可先使用润肠药物。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