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银川

版次:11 作者:王敏

目前,宁夏水稻收割季已基本结束,前段时间一直忙着收割水稻的村民们,也终于能休息一下了。对于他们来说,“颗粒归仓”是十月的大事;对于宁夏来说,十月的“稻香”不仅代表着农业的丰收,还寄托着人们厚重的希冀。

油润香口 受市场欢迎

“村上水稻亩产1200~1250斤,今年长得特别好,稻穗颗粒饱满,收购价比市场价高1毛。”说起这段时间的忙碌,灵武市梧桐树乡北滩村党支部书记纪国云很为大家高兴,从6月份开始插秧,到现在顺利完成水稻收割,村民的辛苦也终于有了回报。

纪国云介绍说,村里种植的水稻品种丰富,兴唐1号、兴唐2号、宁粳43号、宁粳63号、金灵州1号、宁粳50号……这些品种的水稻所产出的大米,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不仅营养丰富,吃起来还油润香口。

说起宁夏大米,自清代时就曾位列“贡米”之列。据说康熙巡视宁夏时,钦点为宴席主食,被称为“珍珠粳米”,又誉为“朔方贡米”。不过让很多外地人好奇的是,宁夏平原地处黄土高原西北,濒临内蒙古阿拉善半荒漠,是历史上所称“边漠”“朔方”之地,年降雨量仅约及蒸发量的九分之一。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为什么得以盛产大米?

究其原因,主要归功于黄河之利。

天时地利 成就优质水稻种植区

“对于水稻的生长来说,灌溉地区水质的好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宁夏农林科学院成果处处长刘炜介绍说,宁夏的秦渠、汉渠、唐渠等黄河九大干渠阡陌纵横,自流灌溉,水质良好,既可灌溉又可淤地肥田,非常适合水稻生长,给大米营养成分的聚集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天然条件,不仅优质高产,这里还是我国优质水稻种植的最佳生态区域。

他解释说,宁夏水利灌溉技术发达,并有贺兰山脉阻挡住严寒的西北风,使得宁夏平原整个区域变得相对温和,所以自古就是一处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区域,而这些都是水稻可以在这里种植的诸多因素之一。“宁夏水稻种植地基本都位于黄河冲积平原腹地,地域平坦广阔,土壤肥沃,这里气候干燥、降雨少,有超过3000小时的日照,昼夜温差大,让大米的双链糖积累更多;这里有效积温3000℃左右,无霜期155~160天左右,农作物生长期长,病虫害轻,有利于干物质积累。”

正因如此,宁夏产区的大米不仅产量丰盈,而且也以品优质佳而著称。

从“浪稻子”到插秧栽种

宁夏种植水稻历史悠久。曾对宁夏水稻历史进行过梳理的宁夏档案馆研究员张久卿介绍说,虽然起始的确切年代无从考证,但《宋史》(卷四百六十八)中即有“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甘、凉之间,则以诸河为溉……岁无旱涝之虞”的记载,足见古时宁夏地区的水稻种植业已相当发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60年建成了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拦河大坝,把黄河水位抬高二十米,结束了宁夏平原两千多年来无坝引水的历史,使古老的灌区焕发了青春。

“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宁夏水稻种植都用的是‘浪稻子’的方式。”张久卿介绍说,“浪稻子”又称“浪稻”,是过去宁夏当地对播种水稻的一种俗称,标准的称谓应是“水撒播”。

“浪稻子”的方式,是先把选好的种子进行晒种、清选,再经泥水选种后,准备撒播;之后,将经过耕作处理过的轮作稻田、连作稻田进行犁晒,然后把水引入田里,浸泡3~5天,再在播种前进行“浪田”。“所谓‘浪田’,就是由人牵着大牲畜拉着一根约5米长的木杠,由一至二人用力按住这根叫做‘浪木’的木杠,在泡软的泥水中反复拉刮,直至将水田刮平为止。”张久卿说,经过“浪木”拉刮,水田泥水浑浊无比,趁着水混,播种之人胸前挂一大布袋下到田里,将袋中稻种用手均匀地抛撒于田中,至此,“浪稻子”基本结束。“撒播水稻虽省工、省力,但方法原始,产量低。直到1950年,永宁农场最先尝试插秧法栽种水稻。从此以后,插秧水稻开始逐步被当地人接受。”

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宁夏灌区的插秧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至20世纪70年代初,撒播稻在宁夏灌区不再采用,“浪稻子”成为一份记忆。

稻育种 不断推进

栽培技术提高的同时,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也在不断推进。

“今年在永宁县杨和镇王太堡农作物基地种植的水稻,是宁夏新一轮‘水稻新品种选育’项目的首批实验稻,现在收割结束,马上将转入下一轮试验,进行进一步研究。”说起水稻育种,刘炜介绍说,持续开展优新品种选育对提升水稻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至2022年是实施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新品种选育专项的第一个周期,目前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刘炜介绍,历经10年攻关,宁夏水稻育种审定新品种24个,育成的“宁粳48号”亩产835.9公斤,刷新宁夏旱直播水稻高产纪录,培育的“宁粳54号”在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上被评为“中国十大好吃米饭”,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60万亩以上。

如今,宁夏水稻单产稳定在550公斤左右,是全区粮食平均单产的1.5倍,水稻对稳定宁夏粮食总产、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一轮水稻育种专项将聚焦‘耐直播、耐盐碱、优质、抗病、高产’这一总体目标,期待更多新品种可以为宁夏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科技力量。”刘炜说。

记者 王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