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灵武“河东墙”了解明长城的神奇
版次:13 作者:王敏
如果说宁夏有文字的历史是在战鼓和马嘶声中书写的,那么,长城就是书写这段金戈铁马历史的绵长画卷。宁夏作为我国现存长城遗迹较多的省区之一,汇集了战国、秦、宋、明等历代长城,境内的长城修筑时间跨度长、分布广、建筑形式多样。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宁夏南北修边(边,即指长城)里程计达三千余里,剔除重复修缮及出宁夏境部分,仍有两千余里。也因此,宁夏被誉为“长城博物馆”。而这其中,宁夏境内相对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长城是由西向东横贯灵武市的明东长城,也称“明长城灵武段”,从这段“河东墙”上,可以清晰辨识明代长城的特点和当时强大的防御系统。
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
十月的水洞沟,很多游人慕名而来,与熙攘的人群形成对比的,是属于这段长城的历史,那些被长城见证的过往,在时光的流逝中被凝聚于每一块沙砾中,在四季中沉静。当考古学者们揭开这里的秘密时,也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明长城。
在水洞沟景区,这里保护的明长城为夯土长城,是宁夏境内保存较完整的一段明长城遗址,也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灵武市境内的明长城,是俗称河东横城大边(也称河东墙)的一部分,这段长城从水洞沟起进入灵武境内,然后经红山堡、清水营等地出灵武境向盐池县延伸,全长约34.41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灵武市境内的这段明长城共有墩台(敌台)109座,长城沿线有城堡2座、烽火台14座,从长城的墩台上,可以看出非常明显的明代特点。”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晓桦介绍说。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并不是孤立的城墙
明代长城上,每隔一百米至两百米,就有一个凸出墙外的台体,这是古代军事建筑上的一大特点。主要用于敌人兵临城下发动攻城时,守城将士一方面可以从台上突出的垛口,居高临下进行侧翼射击,控制架梯攻城;另一方面又可指挥城头上的守军迎击攻城之敌。这是一种“两台相应,左右相救”兵法在军事工程上的运用。这种台体突出墙体部分一般在5米左右,基宽约10米。
水洞沟的明长城其烽燧、城堡、沟堑、墩堠等军事防御虽历经几百年风雨侵蚀,但此建筑特点仍然非常显著。“比如保存在灵武境内明长城内侧的烽火台,均建在边沟南岸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点,可互相隙望。边沟,就是在离长城数十米,大致与明长城平行的一条河流,河水由东向西流,平常水量很小,但两岸已被切割成高十多米的峭壁。”陈晓桦介绍说,这些烽火台,每2000米之内设置一个,形状呈覆斗形,用白色砂土夯筑而成,夯打坚实。“所以,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并不是孤立的城墙,它是必须和一系列的城堡、烽越、壕堑配合才能形成一道防御体系。”
红山堡、护城河与地道
说起城堡,就不得不提红山堡。红山堡城址位于灵武市临河镇横山村,在明长城内侧(南侧),其北距长城约700米。此城堡修建于明朝正德十六年,即公元1521年,由宁夏都指挥使史镛修筑,因夯筑城墙的土色呈红色而得名。这里是明长城的军事驻军营地之一,据史书记载,红山堡在明代辖领烽堠八处,分别为:窑儿墩、永隆墩、镇虏墩、红山儿墩、安边墩、马鞍山墩、出水墩、大窎墩。
“城的平面近方形,由角台、马面、瓮城等三部分组成;四角设有角台,城门开在东墙中部,西、南、北三面城墙中部设有马面。瓮城依东墙而建,平面呈长方形,瓮城城门开在其南墙中部。”陈晓桦介绍说,在当年考古挖掘时,可见城内地面高于城外地面,城内有较高的建筑基址,地面散见有大量的青花瓷片、黑釉酱釉瓷片、残砖碎瓦和泥质灰陶的建筑饰件等。“城墙外围的护城河,一部分是人工挖造而成的,另一部分是利用了周围自然形成的沟壑。”
除护城河的防御,在位于北城墙外侧东西向的沟壑内,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地道,地道口均分布在沟壑南北两侧陡峭的崖壁上,需沿崖壁攀登上去;沿主洞口进去,其东西两侧还挖有射箭口,洞内一片漆黑,在地道内分叉的地方设有陷阱,陷阱的开口为不规则椭圆形,呈口小底大状。“地道两侧墙壁上有放置燃烧油灯的灯碗,到现在还能看到有燃烧后留下的黑色油迹。陷阱坑底还有尖状木棒等暗器。”陈晓桦说,通过对地道的考古挖掘,可以想象当时士兵们在这里作战的情形。
不仅是防御还形成了两条道路
明代是我国古代修筑长城规模最大的朝代之一,也是最后一个修筑长城的朝代。那么,明代修筑这段“河东墙”除了本身的军事防御作用外,还有没有其他意义?专家称,这样还可形成两条道路,一条是长城顶部,可供五匹马并行,守望、巡逻的士兵常年在长城顶部道路上往来,食物、军械也在顶部运输;另一条是在长城内侧建成的交通大道,因有军队驻守、巡逻,行旅及货物有了安全保障,所以这条大道上商旅往返、络绎不绝。
据《据北虏事迹》记载:“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七、八月产,由这条大道运往花马池的麦豆达26000石之多,其运输量之大,实为少见。”长城内侧大道的修筑,客观上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记者 王敏
本版图片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