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红色沂蒙,拥抱时尚之都

金秋到临沂,这些值得看!

版次:15 作者:张扬

10月11日至13日,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38届年会暨全国晚报社长总编沂蒙行调研采访活动在临沂市举行。

此次活动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指导下,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日报报业集团,莒南县委、县政府,临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承办;临沂城建集团、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临沂审计中心、临沂人才工作集团联合承办。

3天时间,一路行一路看,红色沂蒙与时尚之都魅力结合,文化底蕴、先进工业、现代物流、营商环境、为民服务、乡村振兴,处处透露着新征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蓬勃生机。

红色土地

红色,是临沂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这里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沂蒙精神的诞生地,也是追寻初心的“实境课堂”。去年,临沂成功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是入选10个城市中的唯一地级市。

作为本次会议的成果之一,会上,与会领导为“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红色教育基地”揭牌,临沂正式成为“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红色教育基地”。“此次来到这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是汲取营养之旅,更是创新、学习、继续前行之旅。”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羊城晚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刘海陵感慨地说。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精神厉家寨展览馆、山东省政府旧址……一处处红色教育点、一张张沧桑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史料,再现了军民鱼水的动人场景,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人文荟萃

漫步于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体验《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之奇绝;徜徉在王羲之故居,身临砚池怀古、曲水流觞,领悟书法真谛。

“临沂的文化‘居高’又‘接地’,‘书圣’王羲之、‘智圣’诸葛亮等,都是代表中国文化高地的历史名人。”孝感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张德平告诉记者,来到临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高山仰止、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临沂人才工作集团坚持从人才“引、育、用、留”环节发力,构建“人才+项目+园区+金融+服务”多元化发展的路径。截至目前,集团为全市企业推荐引进各类人才1.5万人次,其中硕博士及以上人才281名,高层次人才项目29个,为推动临沂“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北方水乡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家登上“水上巴士”,夜游沂河。泛舟在波光粼粼的沂河,河岸两侧高楼林立、流光溢彩。感受着凉风习习,泉州晚报社总编辑林耀平欣喜地说:“没想到临沂不只有蒙山秀色,更有美丽的水城景色,给人一种江南现代水城的感觉。”

“这些年,临沂城市建设可谓突飞猛进。这座城市不仅越来越有魅力和活力,也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越来越幸福。”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执行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新民晚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朱国顺动情地说,从经济、文化到城市规划和环境建设,临沂都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变化和蓬勃发展的活力。

除此之外,正在建设中的临沂奥体公园,以体育、博览为特色,集观光、休闲、文化、购物、美食、演艺等功能于一体,在丰富临沂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努力打造成为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必将成为临沂城市新标志。

商业都市

临沂作为中国市场名城、物流之都,拥有专业批发市场125处,3000余条物流线路通达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和口岸,是全国最大的市场集群、北方最大的短视频直播电商基地,形成了商贸领域“南有义乌,北有临沂”格局。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工业兴则经济兴。近年来,临沂市锚定强市目标,重点实施工业“量质齐升、两年万亿”行动,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强势崛起。

在山钢集团永锋钢铁,智能导览机器人生动讲解,带大家一起感受集智能化与绿色环保于一体的大型产业链延伸项目;在北汽锐铃新能源商用车总部基地,大家被生产线上新生产的新能源商用车深深吸引,驻足观看。

为加快打造“全国高端不锈钢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临沂临港区坚持以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协同提高为核心,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制造产业集群。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文旅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兰陵压油沟田园综合体、兰陵国家农业公园,融合了“农文旅”多种功能,打造了精品旅游项目;位于蒙阴县的云蒙太阳城国际康养小镇,设施配套齐全,是康养的好去处……“临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走品牌化发展之路,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乡村振兴未来可期。”张家口晚报社总编辑赵树德说。

从一粒花生如何变成花生油?在位于莒南县的金胜粮油集团,大家通过参观花生文化博物馆、研发平台、检测中心等处得到了答案。“金胜粮油集团在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子。”许昌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邓雷说,“‘中国花生之乡’果然名不虚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近年来,临沂全市农商银行以“三勤四上门”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积极拓展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效率,延长服务半径,切实做到金融服务“零距离”,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记者 张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