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他们的故事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版次:5 作者:梁小雨

今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3周年纪念日。对于许多人来说,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故事都是出现在书本上、广播中、电视里……而这次,故事里经历硝烟洗礼的主人公来到我们面前。

73年前浴血奋战的英雄,如今已白发苍苍,当泛黄的相册打开,当箱底的勋章捧出,他们仿佛换了一个人——眼中有一束光,心中有一团火。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正是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志愿军将士,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向所有抗美援朝的英雄,致敬!

席卫东

坐着火车一路“打”过鸭绿江

1952年深入朝鲜战场

担任首长记录员和地图标示员

今年88岁的席卫东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虽然已至耄耋之年,但仍精神矍铄,能清晰回忆起战场上的一幕幕场景。

1952年,席卫东跟随部队一路翻山越岭到达宝鸡,然后乘坐火车一路向东,深入朝鲜战场。火车刚进入沈阳界内,就遭遇了敌机的骚扰,战士们也立即进入战斗状态。席卫东回忆道:“都说是跨过鸭绿江,其实我们部队是‘打’过鸭绿江的。对面就是朝鲜的新义州,当时什么都没有,一片焦土,没有完整的房屋,志愿军只能在残破的桥洞下边,在雪地里趴倒,稍微休息一下。”

当时席卫东担任首长记录员和地图标示员,简单来说,就是敌机起飞后,各处的雷达将收到信号,然后通过无线电发到指挥所,地图标示员就需要接收电码,将敌机显示的位置标识在军用地图上,便于指挥官判断。

席卫东所在的指挥所搭建在临时开挖的战壕里,他每天戴着耳机,拿着计算工具,不停地接收电码信息,包括机型、高度、航速等,这些信息都需要准确无误地标识在作战地图上。“这期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分心,因为耳机里不停地在报,我就得不停地记录、标识,精神高度紧张。”席卫东说。

由于部队执行的是要塞防控的任务,每天敌方空袭不断,因此他只能在作战间隙,裹紧身上的大棉袄席地而卧,获得片刻的休息时间。他说:“每天敌人飞机一般是三百架,我们有几十架,几十架对三百架,一直打,每天都打,没有休息的时候,我们睡觉没有脱过衣服,就在坑道里边穿着衣服躺着,大头鞋都不脱的。”

敌方空军是混合编队,每天侦察机、轰炸机轮番来袭,飞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投下的炸弹能将周边几亩地全部摧毁,这些场景席卫东至今仍历历在目,“不敢回忆,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们能够健康地活着,也算万幸了。”

由于当时条件有限,部队给战士们配发的压缩饼干凉了以后就变得非常硬,只有经过蒸笼再次蒸煮,冒着热气时才能咬动。虽然条件艰苦,但从未有人抱怨,席卫东说:“我们当时心里都想得简单,就是执行命令,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会想那么多。”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席卫东也跟随部队回到国内。经历过战争的人才更明白和平的来之不易,也倍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席卫东说:“我们死都不怕,还会怕苦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八个字很好,这就是一种爱国精神。”

翟仲三

曾救治过传奇战士张渭良

1950年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

担任卫生员

“我叫翟仲三,现在94岁了,河北省霸县(霸州市)是我的老家。”在银川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去年拍摄的纪录片中,翟仲三老人还能清晰地表达出这些内容,但近日记者上门拜访时,发现由于听力衰退,老人已经很少说话。

通过老人的口述资料和子女的讲述,我们了解到了他的往事。翟仲三出生在河北霸州的一个贫苦家庭,1945年2月参加工作,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后,翟仲三所在部队辛苦种植的庄稼都没来得及收获,就立即奔赴战场。

在战场上,翟仲三担任卫生员,负责给受伤的战士清洗、包扎伤口,当时他曾救治过一名叫张渭良的侦察兵。战场的残酷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战士们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就是从这样的环境中走出了无数的英雄,他们的事迹让人们看到了中华儿女坚韧不屈的精神和毅力。

1952年4月的一个晚上,完成任务返回时,29岁的张渭良和战友为了抢救一名伤员,误入了敌人雷区,踩响了地雷,张渭良左腿股骨被炸断,胸部也负了伤,全身有6处负伤,血肉模糊,深可见骨,情况十分危急。他不愿意拖累战友,于是取下自己的步枪交给战友,嘱咐战友携扶伤员尽快撤离。在他的一再坚持下,战友只能带着伤员和武器先行。

在求生意志的支撑下,张渭良尝试向我方阵地爬行,他艰难地穿过铁丝,爬过河流,托着溃烂的身体,在烈日的蒸晒和炮声的尖啸中一步一步地爬行。最终经过十天九夜的挣扎和与死亡的较量,张渭良终于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回到了自己的连队。同年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坚强战士称号,立一等功,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战士荣誉勋章。

翟仲三救治过无数名像张渭良一样坚强勇敢的战士,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也时刻感动着翟仲三,“他们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从朝鲜回国后,翟仲三被选中到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进修,毕业后回到邢台,之后于1964年来到宁夏安家立业。

翟仲三的儿子翟彬说,父亲从小就要求几个孩子做人要真诚,做事要勤勉,翟仲三在单位工作时曾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曹金行

听到熟悉的人名时 总忍不住潸然泪下

1950年、1951年两次前往朝鲜

参加过汉江阻击战

“我的老父亲今年93岁了,先后两次患过脑梗,尽管现在表达能力弱一点,但依然关心国家大事,最喜欢看的节目就是《新闻联播》和《海峡两岸》。”抗美援朝老兵曹金行的儿子曹贵军这样告诉记者,谈及父亲的经历,他十分感慨。

曹金行1932年4月5日出生在河北省景县,十几岁时随母亲逃荒到了吉林长春,1948年10月,他报名参加了解放军。来到部队后,曹金行快速成长,在1949年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参加鄂川战役并立功。

“抗美援朝战争一开始,我父亲就立刻北上入朝,当时是乘坐闷罐车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的。”曹贵军介绍,父亲两次前往朝鲜,第一次是1950年10月,1951年3月至4月回国整编,同年7月再次前往朝鲜作战,隶属于50军149师447团,该团被授予“白云山团”荣誉称号。

据曹金行此前回忆,他参加过朝鲜汉江阻击战,负责战勤工作,当时任班长。老人回忆说:“当时在防御过程中,我军在天寒地冻、弹药不足、工程器材缺乏、敌我兵力、装备相差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在没有坑道和坚固野战工事依托的情况下,在山洞里坚守了五十个昼夜。在供给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地进行坚守防御,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其中在白云山阵地战中,曹金行所在的志愿军50军第447团与美第25师激战于汉江南岸的白云山,数易阵地,粮弹耗尽,在极寒天气下,447团战士们忍着饥饿、严寒,硬是用极其简陋的步枪和手榴弹,抵挡住了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武器的美军11个昼夜的狂轰滥炸,胜利完成阻击任务。

曹金行是一位不善言谈的老人家,子女们认为他是不愿意回忆当时战争的惨烈,牺牲的战友会触碰到他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痛。“我父亲打扫战场的时候看到好多战友牺牲了,特别难受。他很少回忆,不愿意去回忆,战争是残酷的,所以他总说世界和平是最美好的事情。”曹贵军说,以前父亲总爱看抗美援朝的纪录片,每次都看得特别认真,听到熟悉的人名时,忍不住潸然泪下。

由于表现优异,曹金行参军期间曾多次立功,于1955年离开朝鲜回国,回国后在部队后勤处任连指导员。1966年4月遵照党和国家的安排从部队转业来到宁夏参加支援大西北的建设,并在此安家立业,将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

在家庭教育方面,曹金行始终严格要求儿女们清白做人、认真做事,无愧于国家,无愧于社会。曹贵军说:“我父亲经常教育我们要知福惜福,要珍惜当下和平、幸福的生活。”

张佑泉

朝鲜村民自发为志愿军洗被单

1956年年底前往朝鲜

参与战后援建

家住贺兰县团结社区的抗美援朝老兵张佑泉今年87岁,由于听力下降,已难以听清人声,因此只能通过纸笔采访,虽然交流过程缓慢且十分困难,但老人的乐观感染了现场所有人。

张佑泉是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家里来了几名解放军,从那时候起,他就很向往参军。1956年,他成功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年轻的战士。1956年年底,他跟随部队前往朝鲜,主要任务是参与战后援建,帮助朝鲜人民种地、建房子、修道路等。作为一名南方人,他在朝鲜感受到了冬天深入骨髓的寒冷,“当时朝鲜的雪下得太大了,直接到了膝盖的位置,穿再多都冷得很。”

张佑泉回忆:“我们驻扎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村子,村民们感激我们的帮助,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妇女同志来营房抢着拆掉我们的被褥拿去洗,晒干才送回来。”到了节庆日,村民们和志愿军战士还会在一起联欢。“哟……哦嘿哟……”记不清歌词,老人哼唱起了一首朝鲜人民庆祝丰收的歌曲,这是当时一个朝鲜人教会他的歌,旋律至今记忆犹新。

1958年8月,张佑泉跟随部队回国,现场欢送的场景令他感到震撼,“离开朝鲜时,当地欢送的群众人山人海,到了丹东更是不得了,当时我内心是很激动的。”张佑泉说。

1979年,张佑泉来到宁夏工作,直到退休。老人一生中养育了2个儿子和1个女儿,从小就教育子女要忠诚、老实,要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记者 梁小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