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全中 用贺兰砚讲宁夏故事

版次:15 作者:李尚

2023年银川市非遗创新设计大赛获奖作品,以贺兰山岩画为主题。

贺兰石手把件。

枸杞主题的贺兰砚。

马全中

前时,在2023年银川市非遗创新设计大赛中,贺兰砚制作技艺西夏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马全中的贺兰山岩画砚台荣获一等奖。近十年的创作中,他磨练技艺,更注重对宁夏本土文化元素的补拙和呈现,用心在借这一方砚台讲好宁夏故事。

贺兰砚上的岩画

前段时间,马全中在2023年银川市非遗创新设计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他说,这个奖给他,可不是因为自己的雕功过人,更多是因为在作品呈现上,体现出对宁夏文化元素较强的表现力。

这次的获奖作品是一方砚台,以贺兰山岩画为主题,选取了贺兰山岩画中狩猎场景的图案,雕刻在砚额处,结合整个砚台的造型,以及石料颜色的差异,有一种空间错落的故事感。同时,深邃的石料宛如夜空,黑色的盘面上,那些凹凸有致的云纹图案,犹如天然山石的纹理,历经岁月洗礼,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如此打磨,让一方砚台营造出了天然山石的真实感,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历史和自然的厚重。

“我从四五年前就开始以贺兰山岩画为主题创作,真的是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马全中说,起先他会选择贺兰山岩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图案,并把它们雕刻在砚台上,比如太阳神等。后来他发现,动人而有趣的岩画,并不光是人们熟知的那些,还有许多岩画值得细细品味。于是,在他的作品中,越来越多的岩画图案被展现了出来。正如他的感受一般,当不同的岩画被雕刻在贺兰砚上,仿佛一幅古老而神秘的画卷铺展在眼前。

返璞归真出奇效

马全中在贺兰砚上雕刻的贺兰山岩画有个特点,就是逼真,一眼看去,作品上的图画与那些刻在岩石上的岩画很是相像。他说,要雕刻出这种效果,首先要对贺兰山岩画有足够的了解,包括主题、构图等方面;之后就是要将岩画转化为作品,这就需要非同寻常的雕功。“这个雕功不是说有多难,而是要丢掉以往的做法,要创新。”马全中解释说。

贺兰砚雕刻需要经历相石、设计、粗雕、精雕、打磨等几个环节,一般情况下,雕刻的图案都会被处理得极为精致,但雕刻岩画,需要追求粗旷的感觉,刻好的线条要保持泛白且毛躁的感觉,不能打磨得过于精细。“先民在石头上刻岩画的时候,不可能用我们现在的工具去打磨它,所以要雕得像,就要追求原始的做法。”马全中笑着说,有时候一方砚台最精美的地方,不一定是精雕细琢出来的,反而是像这样,返璞归真。

雕刻之前的酝酿

更重要

正如这次获奖的作品,马全中在创作时特别注重设计。不过,他并非一开始就这样想。

马全中的老家在河北,那里是易水砚的故乡。在上世纪90年代,他看到总有宁夏人将贺兰山的石料发到河北,再请老家的师傅进行雕刻。那时他才开始了解,原来宁夏本地的砚雕师傅很少,于是便萌生了到宁夏发展的想法。

初到宁夏,这里的砚雕师傅确实不多,只有寥寥十几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制砚师傅从全国各地来到了宁夏,大家纷纷带来了各自的绝活,让这个地方的制砚技艺得到了极大提升。一时间,来自四面八方,各种流派、各种技艺的制砚师傅们在宁夏汇聚,共同推动了宁夏制砚业的发展。

一开始制作贺兰砚,马全中更多是用过去的经验来创作,比如将龙凤、古典人物等元素体现在砚台上,但很快石料本身的特点给了他灵感。“易水砚的特色在于其石料相对较软,富有艺术表现力,贺兰石密度高,发磨很好,而且贺兰砚俏彩是一大特色。”马全中说,基于石料的诸多区别,他在构思设计、雕刻习惯上都开始逐渐改变,“贺兰砚雕刻前要相石,要根据石料的特点去雕琢,这样才是独一无二的。但有时候相石要花很长时间,就像这次获奖的作品,使用的那块石料都放了好几年了,一直不知道该怎么雕,确定了贺兰山岩画主题后,一下子就有灵感了。”

对本土文化的呈现

更打动人

来到宁夏将近30年,马全中也经历了贺兰砚市场的起起伏伏。他认为,贺兰砚消费市场的变化不是以市场好或不好来简单定论的,主要看做产品的思路。

说实话,一开始马全中也并没有太明确的方向。直到宁夏开始了非遗项目以及非遗传承人的评定工作,并围绕非遗传承展开了很多活动。一次次参加活动的经历,让马全中发现了创作方向。

“还是要推出以‘宁夏’为代表的东西。”他说,这几年,自己雕的贺兰砚中少了很多龙凤,多了葡萄、枸杞等元素。而且除了做研讨,也做一些手把件、小挂件等,“这些东西还是很容易打动人的。”

马全中记得四五年前,他参加了一届宁夏举办的非遗活动,活动有一项比赛,要求现场雕刻制作贺兰砚,当时他还是以贺兰山岩画为主题创作。雕刻的时候,旁边站着一名老师看着他雕,对这方砚也很感兴趣,后来等自己做完就买走了。“这位老师上午去了一趟,看我没雕完,下午又去了一趟,那天还下着雨。”马全中说,对于手艺人来说,这就是传承的动力。

记者 李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