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朋友为什么越来越少?
版次:11 作者:王敏
人到中年,我们会发现,常来常往的朋友渐渐变少,能谈心并相互帮助的朋友更是不多。能留下来一直相伴的友情,都是一起经历过岁月打磨过的情谊。那么,中年以后,朋友为什么会越来越少,是我们变得挑剔了?还是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朋友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于是走着走着就拉开了距离?
曾经的闺蜜,越来越淡了
“其实,中年人才是最无奈的群体,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自己一地鸡毛的婚姻。有时候真的很需要有朋友能陪着聊聊天。”42岁的赵桦是一名工程师,说起“朋友”这件事,她笑着说:“好像对于中年人来说,朋友就像奢侈品,年纪越大,朋友越少。”
赵桦性格很开朗,从小就很有多朋友,尤其是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结交了很多朋友。虽然毕业后的几年一直保持联系,但随着朋友们陆续有了自己的生活,联系也越来越少了。现在身边也有朋友,但能真正交心的,却没几个。有时心情不好,特别想找人聊聊时,看到朋友也是一堆琐事,就也不愿意去打扰朋友。赵桦说:“前几天我偶然在电脑上翻到了以前的老照片,还是挺感慨的,所以当时心血来潮就跟几个老朋友联系了。不过有好几个都是等了好几个小时才收到回复信息。”
“这其中,还有我当时最好的一个闺蜜。本想叙叙旧,谈谈近况,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对方一上来就开始诉苦。每个月要还房贷车贷,父母年龄大了身体不太好,跟爱人的感情也出现了问题……聊着聊着我才意识到,原来她是怕我向她借钱,后来就匆匆结束了聊天。”赵桦苦笑道。
这通电话,让赵桦心里五味杂陈,但同时她也很理性,“其实也没什么,可能太久没联系,突然联系肯定会让对方不适,甚至会认为我是有什么所求的。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对‘朋友’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朋友不在多,能相互帮着成长的朋友才是有意义的。”
终于理解了什么是“我不缺朋友”
对于“我不缺朋友”这一点,在读研究生的周凡现在有了更新的看法。“其实是我更能共情老爸了,以前我总觉得他朋友少,每次朋友聚会就那几个人。而我特别喜欢交朋友,隔三差五就会认识一个新朋友,所以总觉得他的圈子太窄了,应该多交几个朋友。”为此,周凡还特别给父亲报了几个兴趣班,鼓励他学桥牌、学书法,这样能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能更丰富一些。
但这却遭到了父亲的拒绝,理由就几个字,“我好得很,不缺朋友。”但越是这样,周凡越好奇。直到上个月父亲突然心梗住院,才让周凡看到了“朋友”的力量。
“我妈妈很早就走了,亲戚也没有在银川的,所以当时爸爸身体突然出状况,我真的很慌,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在救护车上,爸爸电话响了,刚好是他的一个老朋友。叔叔一听情况,问我要去哪个医院,很快就挂了。”周凡说,当时自己一心都在爸爸身上,也没多想,没想到刚把父亲送进抢救室,爸爸的三个老朋友就来了。
周凡回忆道:“他们一直陪着我,帮我缴费、咨询病因、开药,跑上跑下的,看我们出来什么都没拿,还专门帮爸爸回家拿住院用的生活用品……说真的,平时印象只觉得他们就是聚一起闲聊,没想到在这样的时刻,爸爸这些老朋友这么值得信任和依赖。这让我很感激,也终于明白了爸爸说,‘不缺朋友’是什么意思。”
周凡说,这件事让他很触动,“爸爸年轻的时候朋友也很多,现在虽然就几个老朋友,但都是经得起生活考验的老朋友。朋友真不是数量决定的,人生有一二知己足矣!”
人到中年,远离无效社交
“到了中年,大多数人都会远离无效社交。”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晓晴说,社交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社交我们可以与他人建立联系、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和信息。然而,并非所有的社交都是有效的,有时会遇到一些无效的社交,这种社交无法满足自身需求,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李晓晴说:“无效社交可以被理解为在社交过程中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和期望的交流行为。这种社交可能缺乏真实性、深度和意义,仅停留在表面上或者没有积极的结果。无效社交通常缺乏互动、共鸣和情感连接,对参与者的心理和情感状态没有积极的影响。”
李晓晴介绍,人到中年,对于“朋友”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成熟,选择朋友、维系一段稳定的友谊,都有了自己的理性判断,很多人会自觉屏蔽很多无效社交,但也有人缺乏这样的能力。于是,更多的无效社交反而会增加孤独感,甚至还会让有些人产生自我怀疑和自卑情绪,失去对自己价值的认同,“频繁参与无效社交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珍惜当前,探索新朋友圈
中年人面对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是需要朋友倾诉的。那么,对于中年人来说,如何提高社交质量呢?
对此,李晓晴老师建议,首先, 要和朋友建立真实的连接,积极寻找有共同兴趣的人,建立起真诚和深入的人际关系;其次就是学习有效沟通,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和理解他人的能力;第三,选择有价值的社交环境,参与有意义和有益的社交活动,避免加入与无效社交相关的场合;最后就是要学会尊重他人和自己,在社交过程中注重彼此的尊重和价值。
“中年时期朋友逐渐减少,可能意味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变化,但也是寻找新朋友的机会。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我们当前的朋友,同时也勇于探索新的朋友圈。”李晓晴说。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