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区富宁村
文化空间“驻”村非遗传承、乡村振兴两不误
版次:7 作者:李阳阳
本报讯(记者 李阳阳)10月31日,记者从西夏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获悉,西夏区富宁村非遗刺绣新型文化空间日前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据了解,该文化空间的建设是西夏区实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一项重点工作,西夏区将借助该文化空间开展乡村文化创意、乡村文旅研学孵化、就业技能培训等,在为村民增加就业创业渠道的同时,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据西夏区文化馆馆长李楠介绍,西夏区富宁村非遗刺绣新型文化空间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设有展示展销区、刺绣工作室等功能区,还配备了木刺机等刺绣设备,可同时满足20多人在此进行刺绣培训。此外,该文化空间还引进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赵桂琴,将不定期在文化空间教授刺绣技艺,目前已有10多位富宁村妇女报名参加培训。未来,这些村民学成后,可将自己的作品用于销售展示,从而增加收入。此外,西夏区还将把该文化空间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将其打造成为乡村文旅研学基地。“建设西夏区富宁村非遗刺绣新型文化空间,是西夏区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以及乡村非遗活态保护的重要抓手。今后,将通过建设一批新型文化空间,进一步拉近城乡距离,促进村民的居家就业和离乡人员的返乡创业,在繁荣乡村经济的同时,也让源自乡土的非遗项目在城乡互联的环境中活态发展。”西夏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局长马海波说道。
据了解,近年来,西夏区从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促进非遗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增强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等方面着力,制定保护规划,做好非遗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截至目前,西夏区已荣获“贺兰砚之乡”“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两个,发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9名,建设打造非遗传承保护基地20家,拥有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5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