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流是一个动词

版次:14 作者:徐累先

东流是一个动词。让人想到一泻千里的长江,一江春水向东流;也让人想到一去不复返的时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我们今天要去的东流是一座古镇,长江边的古镇。

想去东流,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40年前,读到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就产生过拜望的念想。据考证,这首《饮酒·其五》就写作于东流。东流到底是怎样一方净土,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诗人陶渊明情有独钟,流连忘返?当年,陶渊明彭泽为官,白天在县衙公干,晚上,换上民服,行程百里,来到东流种菊赏菊,回归自然,放飞心灵。也正是与陶渊明的这段情缘,东流才有了菊乡的美誉。

在这个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季节,窖藏已久的心思终于有了萌芽的机会。一踏上东流这片古老的土地,就感到空气中都流淌着隐隐的菊香。而东流的盛名,也不仅仅因为陶渊明。在东流老街,古石板路、古井、古牌坊,渐次进入我们的视野,特别是古民居,鳞次栉比,粉墙黛瓦,穿坊架构,保持着明清时的状貌,民间小调文南词不时从幽深的门洞里飘逸而出,霎时间,我仿佛穿越到时光深处,耳边响起不绝于缕的叫卖声和独轮车碾压石板的嘎吱声。这里曾是徽商行商途中的重要驿站,往南,古徽道直通徽州;往北,沿长江水系,上达三江,下通四海。优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东流的繁荣和优雅的江南文化。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曾驻足于此,下榻于系马巷,至今,巷弄里还留有系马石等遗迹,诉说着当年的这段往事。

走过近一公里长的老街,便上了长江大堤。“沧江百折去,至此始东流。”浩浩荡荡的江水滚滚东去,气象开阔,水波荡漾,拍打着江边的芦苇、垂柳。江面上,千帆过尽,机声隆隆,一派繁忙景象。在内江入口处的围堰上耸立着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雕像,面向长江,一手按剑,一手紧握一册书卷,目光炯炯,神色忧郁而凝重。原来,他在这里也留下过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当年,他路过东流,相遇一位姑娘,匆匆一瞥,播下爱情的种子。16年后的1178年,他再次踏上东流这片土地,战事之余,想起这位曾经打动过自己的姑娘,寻找未果后,留下一首《念奴娇·书东流壁》:“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 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表达无限的惆怅之情。

终于到了心仪已久的陶公祠。此时,已近黄昏,一抹斜阳穿过一片树林。树林里,倦鸟归巢,上下翻飞,影影绰绰。想必,当年这个时候,陶渊明正马不停蹄地奔波在赶往东流的路上。拾阶而上,一座院落式建筑安然呈现在眼前。迫不及待地推开院门,花圃里栽种着各种菊花,色彩纷呈,清新淡雅,散发出清幽之气。徜徉其间,我似乎看到一身素朴的陶公正躬耕于菊圃,一边修剪花枝,一边忘我地吟诵诗词。走进祠堂,一眼瞥见伫立的陶渊明雕像,诗人临风而立,仰望青天,桀骜不群。

走出陶公祠,回望这座简陋的建筑,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他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流是一个动词,一个历史篇章中让人眼前一亮的动词。

□徐累先(安徽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