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奇葩”课并非闹着玩儿

版次:2 作者:刘薇

你的大学选修课有没有制咖啡?你的宿管阿姨教没教你缝衣服?实名羡慕这样的课堂。

河南信阳市一高校“缝缝补补小课堂”近日开课,宿管阿姨手把手教“针线活”,学生们不但不排斥还学得很起劲儿,成为媒体笔下的新闻;而黑龙江大学咖啡选修课上,老师现场展示白兰地与咖啡的融合,引得学生“哇”声一片。这门课已经开设了十年,每学期18个课时,招60名本科生,线下报名、不计学分,结业后颁证,老师则是外聘,课上教的内容很多,用的材料都是他自费购买。结果报名太火了,有学生选了四年都没选上。

从需求端审视,大学生们对“缝缝补补小课堂”和咖啡选修课的热捧,并非全然出于学一门技能的获得感,或许还有对解压文化、治愈文化的契合呼应。网络社交媒介提供大量分享机会,各类兴趣爱好和专长有了释放与展示空间,更激发了年轻群体重视自我发展的活力。作为一种需求辐射至线下,便反映为各地高校层出不穷的特色课堂。有些课程看似“奇葩”实则并非闹着玩儿,比如四川大学的爬树课、成都大学的川菜烹饪、西北师范大学的毛线手工课、青岛大学的葡萄酒课、青岛科技大学的口哨课、东南大学的舞龙课……都可以纳入劳动教育的大框架,但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操作之外培养兴趣爱好、人文修养与审美,是现实与长远的双重考量。

从实际反馈来看,这一类课程人气颇高,甚至成为学校招生一大品牌。其实只要学生有需求,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且符合学校开课规定,开什么课都无可厚非,且能最大化发挥高校培养人才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优势。只是要注意因地制宜,在教材编写、师资安排等方面做好统筹,避免选修课走过场不讲质量,甚至偏离轨道。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