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民乐”地名寻踪

版次:12 作者:吴璇

民乐桥。记者 李振文 摄

高楼林立的民乐家园。记者 吴璇 摄

民乐,寓意民众安居乐业。在银川,以“民乐”二字为名的有民乐桥、民乐新村和民乐家园等。这其中,民乐桥是整个民乐“地名家族”的“老大哥”,后面的民乐巷、民乐新村、民乐家园等等,都是因它而得名。

民乐桥的前世今生

在银川市兴庆区清和南街与南薰东路交叉口东,有一条东西的“小路”,名叫景明路(今名称已注销)。这条路向西延伸与红花渠交会处有一座桥,因与后来的南薰东路跨红花渠桥距离相当接近,加上路面覆盖,如今几乎合为一体,非得仔细观察,才能看出桥梁的影子来。这座桥,就是民乐桥。

询问附近的人,很多人都以为民乐桥得名于附近的民乐瓷砖市场。但其实正好相反,在这些包含“民乐”字样的地名中,民乐桥才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其他几个“后辈”的名字,都是根据它的名字起的。

据《银川的桥》一书撰写者齐雨介绍,民乐桥古就有之,在1949年之前为木桥,桥旁石碑题写着“民乐”桥名。1971年,民乐桥重修,变成了长10米、宽8米的单孔石台钢筋混凝土板桥。后来又几经修建,才变成了如今的样子,而桥的周围也不像原来那样到处都是湖泊,已被热闹的居住区代替,人来人往,充满烟火气息。

“小时候,我妈妈有个关系好的阿姨,那个阿姨的母亲就住在民乐桥附近,妈妈带我过去玩,我记得是沿着红花渠建的小院子,入口是向下的。我趁大人不注意,一个人从院子里出来,沿着红花渠跑着玩,玩到快天黑才想到回家,可那些院子样子都差不多,根本找不到,吓得我哇哇大哭,最后还是妈妈和那个阿姨出来找到了我。”80后的李婷婷回想起了小时候关于民乐桥的一丝记忆。最近,李婷又抽空回到了民乐桥附近,记忆中原本就很模糊的桥,如今更是变了面貌。

民乐村和民乐家园

以“民乐”为名的,还有民乐村、民乐新村和民乐家园。

据《银川市地名志》(1988年版)记载,民乐村是在原红花乡的南部,1983年时由民乐大队改制,因辖区北近民乐桥而得名。当时的民乐村地域较广,从如今的石油城开始,向西延伸到红花渠口,向南一直到望远桥,向北则一直到满春家园一带。辖区内有蔡家庄、河坝湖庄、岔杆桥庄、纳家庄、胡家庄、刘家庄、谭家庄、强家庄8个自然村。

昔日的民乐村地域,如今已经被宽阔的城市公路、热闹的街区和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居民小区所取代,成为了银川城东的居民聚集区。

那么,原本民乐村的居民,现在又在哪里呢? 据记者走访,现在位于宝湖路和丽景街交叉口的民乐家园小区里,绝大多数的居民都是原民乐村的人,而民乐家园小区旁边的颐园小区,也是民乐村的安置房。

如今的民乐家园里,居民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安居乐业”,诠释着“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真挚邻里情。就在去年年底,小区的一位居民发生车祸,需要大量血液来救治,是小区的邻居得知情况后,在微信群里发出倡议,自发组织为他进行了无偿献血,并按时按点将检疫合格的血袋送到了那位居民的身边,挽救了他的生命。

民乐新村与民乐瓷砖市场

以“民乐”为名的老地名,还有民乐新村和民乐瓷砖市场。

民乐新村,是一处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居民集居区。它开建于1983年,1986年建成。1987年因地处原郊区红花乡民乐村地域而得名。俗称民乐小区。有住宅楼21幢,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今天,民乐新村之名已经不存,原地域有永安花园、永兴家园等居民小区。

至于民乐瓷砖市场,据相关媒体报道,始建于1993年,占地820余亩,东起丽景街,西至清和街,南起新生巷、北至长城路,这里原本其实不是一个正规的市场,只是因为有很多经营、加工瓷砖石材和装饰材料的商贩,才被市民称为瓷砖市场。

2019年以前,民乐瓷砖市场还是银川市典型的“棚户区”和“城中村”,因为历史遗留问题,这里有不少年久失修的老旧建筑、违规自建的营业房和石材、木材加工点,长期以来,因为这些加工点的存在,瓷砖市场里每一条街道都飘满了粉尘,机器加工发出的噪声,更是让人头疼。

这样混乱的现状于2019年得到了改善。当时,银川市兴庆区对市场内的120家“散乱污”企业进行了关停取缔和迁移。市场里的铝材门窗、木材加工、玻璃加工店铺,全部搬迁到了立达建材城。

如今,当你走到原来民乐瓷砖市场的地方,已经看不到那些低矮破旧的“小作坊”了,取而代之的是外观整洁的瓷砖城,里面销售的也都是品牌瓷砖,就连市场内部的道路,也都变得平整干净起来。

“以前都说民乐瓷砖市场脏乱差,今年我家房子装修要买瓷砖,来了后发现这里已经变得这么整洁干净了。”市民宋丽感慨。

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