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问自己 这样的节俭有意义吗?

版次:11 作者:吴璇

覃娜(化名)在朋友的印象中是一个素质很高的人,不仅为人处事有礼有节,而且是个非常有边界感的人,很少去占别人的便宜。即使有时受惠于他人,她也会很快回报过去。也正是因为这些特质,朋友们觉得她是一个挺好的人。

然而,覃娜却并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从小就习惯了不去争取什么

活了30多年,我好像从来没有为自己争取过什么。小时候,爸妈总是把挣钱不容易挂在嘴边,教育我要勤俭节约,不要和别人攀比。

我印象最深的是上小学的时候,我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都是亲戚家的姐姐穿剩下的衣服,或是用父母穿旧的衣服改小了我穿。爸妈觉得这样挺好的,但对于八九岁的小孩子来说,难免会羡慕别的小朋友有小红皮鞋和白纱裙穿,但我只能暗自向往,从来不敢开口问父母要,怕他们说我不懂事。

而我印象中唯一一次穿白纱裙,是在小学的一次大合唱中。那还是老师要求大家必须统一服装,爸妈才给我买的,而且是一条非常简单的裙子。这条裙子不如其他同学平时穿的白纱裙好看,但我也已经很满足了。

小时候除了每天的早餐钱外,也没什么零花钱了。高中那会儿流行《读者》《意林》等杂志,我偶尔买一本,都要从早餐钱里扣。

长大后依然没有走出那个圈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一直长到了30多岁。我不知道自己现在的状态是不是原生家庭造成的,但爸妈从小教育我的话,确实在潜移默化地“指导”着我的每个决策。

高考那年,我离二本线差了20多分,但是足够上一所三本院校,只是三本院校的学费很高,一年要一万多块钱,我犹豫了半天,还是报了个专科。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爸妈后,他们都夸我懂事,但我心里其实挺不是滋味的,大专三年,我始终无法对自己的学校有归属感。

因为成绩在专科院校录取过程中算不错的,所以我上了个比较好的专科学校,专业也是实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毕业后找工作并不难,待遇在这个小城市也不算低。但哪怕自己挣工资有钱了,我也很少会为自己花钱。偶尔被同事叫出去下个馆子,我都觉得自己特别铺张浪费,更不用说像其他女生那样时不时买个化妆品、买件新衣服犒劳一下自己了。

因为节俭被误会抠门

朋友们都说我为人不错,不爱占别人的便宜,其实我自己挺纠结的。一方面,我也向往那种被别人无条件偏爱的感觉。但另一方面,别人真的给我送了礼物,我又总是在高兴的同时陷入焦虑,会去计算礼物的价值,担心自己无法回馈相等价值的东西,被别人说是占便宜。

久而久之,被人请客和收礼物对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乐趣了,反而更像是一种负担。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会刻意减少社交,避免和别人的人情往来。甚至像生日礼物这种寄托祝福的东西,我也担心要花钱还人情,索性连生日都不过了,朋友过生日自然也不好意思邀请我。

多次推脱别人的邀请后,也有人在背后说我变了,变得冷漠了。但其实我也有自己的苦衷,我多花一点钱都觉得特别有负罪感。

最让我难以释怀的是上一段恋爱中,我明明一直都挺用心的,但还是被分手了。对方的理由是受不了我的抠搜,在他看来我的条件并不差,就是小气抠门。

这样的节俭意义在哪里?

从小到大我都觉得自己很懂事,知道体谅父母,在外面也不争不抢的,甚至我经常告诉自己,这是安贫乐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那段恋爱之后,我仔细复盘了自己的人生。小时候,家里的条件不算差,我父母都在国企,作为双职工家庭,又有单位的福利房。我怎么也不至于常穿别人的旧衣服,更不至于除了吃早餐的钱外一分零花钱都没有,买个杂志都要从早饭钱里省。

还有上大学那会儿,家里并不缺那几万块钱。其实上了三本,我也是个本科学历了。但我一直觉得自己没考上一本丢人,哪还有脸花那么多钱去上学,我甚至连争取都没争取过。

想清楚这些事情后,我突然有种崩塌感。拼命地去为家里节省,从来不敢对自己好一点,长大后却被指责一毛不拔,可我其实完全不需要这么克扣自己,完全可以好好享受人生啊。

心理咨询师分析

一种“不配得感”让她陷入困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党倩男分析,在覃娜的生活经历中,节约和勤俭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她,使她将父母的行为态度映射在自己脑海中,从而形成了一种“不配得感”。

当她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美好的生活时,即使别人给予关爱和礼物,也会在高兴的同时陷入焦虑,担心自己无法回馈相等价值的东西。这种矛盾、愧疚感和“不配得感”使她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我满足的困境,也使她习惯性地压抑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限制了她向美好生活前进的步伐。

自我觉察和清理匮乏需要持续地努力

对于覃娜的困扰,党倩男老师给出了心理调适意见。党倩男建议,我们可以试着去主动自我觉察并且清理匮乏,逐渐观察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慢慢满足被压抑的正常需求。

首先需要先观察自己的一些想法及行为,看看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真实情况。其次,可以从生活小事开始,慢慢梳理自己的思维逻辑。通过这样的梳理,可以看到别人的标准,以及别人的语言对自己的影响。通过梳理,你会发现,这些影响并非都是自己认可的。

党倩男说,在一边自我觉察一边梳理思维逻辑时,生活中不妨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清楚地说出我想要、我需要、我值得拥有。从改变语言模式开始,多用肯定句、肯定语气来表达自己。

在此期间,可以准备一个优点记录本,写成功日记,通过点滴小细节去为自己寻找配得感。同时,还要打破自我设限,战胜内心的怯弱与回避。当我们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爱我们自己。

“当自己设定的目标达成了,不妨给自己一些小奖励。从小到大,逐渐去满足自己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正常需求。”采访中,党倩男老师也提醒,自我觉察和清理匮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地努力,不要轻易气馁放弃。

讲述人:覃娜(化名),33岁,创业中。

心理咨询师:党倩男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记录人: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