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缺席现场始终纵身在前
闪光改变非凡发展我们为银川见证
版次:4 作者:李姝 鲍淑玲 李鲲鹏 闫茜
银川市经过多年努力打造出天蓝、地绿、水清、空气优良的生态环境。
宁夏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向峰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更好服务群众。
11月2日,银川市第四十三中学芳容初现。
正源街与宝湖路交叉口快速化改造工程顺利推进。
有人说,记者是和时代联系最紧密的人,因为他们见证着社会前行的每一次跨越和时代变迁的每一个节点。纸上春秋,见证时代前行。生态环境优化,实现黄河“几字弯”上的绿色变迁;金凤五路通车,交通疏堵项目持续推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优质项目落地开花;增加学位供给、方便群众就医、丰富群众文艺生活……记者们始终在一线、在现场,用笔和镜头记录伟大征程中的感人瞬间,讲述新时代的奋进故事,记录着社会的变迁与脉动,荣光与梦想。
资源均衡 见证民生改善
医疗和教育一直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名教育和医疗口的记者,这些年,我见证了银川通过不断实施“十心实事”,让医疗资源不断下沉,让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群众就医、上学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今年,银川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市域内100家医疗机构开通预约挂号、检查、疫苗接种、检验检测等掌上服务,这是今年银川市在医疗领域实施“十心实事”的成果之一,群众看病就医的体验感因此大大提高。现如今,黄昏门诊、日间病房、互联网+医疗等人性化、智能化的医疗资源,正在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快捷、高效的医疗服务。而这些信息也随着记者深入一线的采访报道,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了解。
近几年,“好学校”在银川遍地开花,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上学难”的痛点问题。今年新建的银川市第四十一中学、贺兰县第七中学,续建的银川市丰登片区中心幼儿园、银川市唐徕中学北校区等项目,作为2023年银川市政府“十心实事”之优质教育“连心”实事,正在逐一落实,目前多个项目已竣工交付使用。
在多年的采访中,我见证了银川市的“热门”学校做来越多,学校布局规划合理,尤其是依托集团化办学,新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保障,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得以实现。
记者 李姝
翻山越河 见证绿色变迁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推窗可见秀水泱泱,开门即是绿城花海。水清、岸绿,蓝天、白云……这是美丽宜居、大美银川的生态画卷。作为一名记者,通过近几年来对银川生态环境方面的采访报道,我见证了黄河“几字弯”片区塞上大美银川的绿色变迁。
贺兰山地跨宁夏、内蒙古两地,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2018年,宁夏正式启动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为此,银川市出台“生态立市”三年行动方案,推动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合理划定生态、生产、生活空间。
以前去贺兰山采访时,山上基本上没有遮阴的地方,一到夏天皮肤晒得生疼。但是近几年,贺兰山的树木逐渐多了起来,不仅能遮阴了,景观上也非常漂亮,尤其到了夏季,到处郁郁葱葱,景色宜人。
通过深入一线采访,我眼中的贺兰山还有更加具体细致的变化——2018年以来,银川市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防护林等重点区域加强生态绿化,造林25.7万亩;对40处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点和外围11处非煤矿山、遗留矿坑、无主渣台进行治理修复,生态恢复治理面积2924亩,绿色发展的生态“底色”不断擦亮。
今年6月16日,银川市集中开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第一批28个重点项目后,10月26日,第二批重点项目再次集中开工,同时,银川市积极谋划储备了贺兰山西路芦花片区土地综合整治、金凤区中北部海绵城市示范片区建设等57个2024年黄河“几字弯”攻坚项目,为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再次吹响了“冲锋号”。如今,黄河流域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同时,以生态建设为依托,银川黄河“几字弯”生态旅游也迎来了蓬勃发展。
记者 鲍淑玲
竣工现场 见证出行畅通
作为一名记者,近年来,我陆续报道了贺兰山路与民族街路口快速化改造工程、金凤五路(正源街—民族街)道路工程通车等一系列有关银川市交通疏堵“6+N”工程的新闻。在现场,我看到了银川各部门为了优化道路交通而作出的努力,也看到了市民因为道路通车、周边环境改善而发自内心的喜悦。在道路施工和竣工现场,我见证着银川道路交通环境和城市环境的逐步改善,城市发展的根基越打越牢,为银川吸引投资、宜居宜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道路通行效率关系到群众幸福感,同样也是城市发展程度的指示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银川也陆续出现了一些道路拥堵问题。贺兰山路与民族街交叉口是市区的一个拥堵路段,每到上下班高峰期的拥堵问题给群众带来了许多烦恼,无论是12345市民热线还是媒体民生热线,这条道路都是市民心中的“堵点”。交警部门对该路口做了多次组织优化,但收效都不明显。去年,贺兰山路与民族街路交叉口经历了快速化改造,极大提升了通行效率,回家的路终于畅通多了。
今年5月,银川市金凤五路(正源街—民族街)道路工程正式通车,通车当天金凤五路车水马龙,不少市民绕道前来感受这条道路的变化。现在的金凤五路不仅解决了周边居民的出行难题,还将七子连湖北侧湖岸也进行了优化提升,建成了带状公园。开车走在新建的道路上,宽阔的六车道不仅提升了通行效率,凤徕桥也成了银川市城南的新地标,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同步进行,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记者 李鲲鹏
舞台之下 见证文化惠民
作为深耕采访一线的记者,通过多年来对文化旅游方面的采访报道,我见证了银川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体系化建设,努力保证基层基本文化需求,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文旅大餐。
唱一首悠扬的歌曲,跳一支轻快的广场舞,观看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这已成了广大市民群众常态化的文艺生活;周末带着孩子逛博物馆,或到图书馆畅游书海,或与老友相聚在文化馆,在银川,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一个个“文化圈”渐渐成型,将普通群众的文化生活装扮得越来越多姿多彩。
今年9月26日,银川文化城凤凰幻城开街,成为市民和游客的旅游必选项之一。在采访现场,我一次次感受到震撼——夜幕降临,华灯闪烁,充满仪式感的“凤凰迎宾”演艺热情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穿过古色古香的城门楼,只见不远处凤凰广场主舞台上,《回到凤凰城》的故事正在上演。夏秋时节,贺兰山脚下的漫葡·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的夜晚同样璀璨,《看见贺兰》以七大板块的沉浸演艺作为载体,用16种精彩演艺、36出连台好戏、168个穿越古今人物、268分钟沉浸式夜游,让游客们在时光中穿梭,感受贺兰山下的神奇。
近年来,通过常态化的现场采访,我见证了银川市紧盯市民游客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围绕“文化旅游相互赋能”“旅游需求转型”“沉浸式体验式旅游产品开发”等,以项目建设、活动推广、要素提升、业态拓展为主要抓手,有效丰富了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深受区内外群众喜欢。
记者 鲍淑玲
工厂园区 见证经济活力
作为一名经济口的记者,在近年来的采访中,我见证了银川用优质的营商环境真心实意感动着企业家,让企业家在银川有尊严有斗志。
今年,在高位推动、多部门协调的全力招商氛围下,一粒粒产业“种子”播种发芽,一个个优质项目落地开花,为银川的经济发展、产业壮大注入新的活力。
今年3月,银川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企业服务环境提升推进大会召开,对50名优秀民营企业家和30家优秀民营企业进行表彰,并为每位企业家提供了包含政策汇编、银川市优秀企业家服务保障卡的企业家服务包,这既是银川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剂强心针,也是银川持续优化服务供给作出的努力。
银川“以城之名”让优秀民营企业家们站上“C位”,对于企业家而言,这种获得感、尊严感是实实在在的。企业家群体的创新能量和智慧资源,既是银川城市产业的软实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现在,银川市现有各类经营主体36.3万户,超10万户的民营企业贡献了40%以上的GDP和60%以上的税收。
除此之外,招商引资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贯穿整年。凤凰引得来,更要留得住,营商环境是最好的“梧桐树”、最大的“吸铁石”。一年来,银川市财政、人社、金融监管等部门组织实施“人才+”“金融+”活动,为多个落地重点投资项目解决用工需求,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实施,让银川的投资环境更加清朗,让市场经济活力满满。企业家获得的“C位”、优待和尊严,这些专属服务正逐渐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记者 闫茜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