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理想向上而行

版次:6 作者:王辉 刘旭卓

马国明

蒋楠

冯杨

杨帆

谢姝

虎洋

数字化让职业祛魅、技术流让信息激增,记者这个职业的梦想与荣光,在不断重构、不断迭代、不断嬗变。但,对真相与正义的坚守、对价值与人性的慎思,初心未改、方向未变。

这份职业,没有热爱,留不下来。

今天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在这一天,我们把版面留给不同岗位上的新闻工作者们,看看他们热爱的究竟是什么?

主持人蒋楠

站在聚光灯下传播银川好声音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身为一名主持人,站在舞台上,站在镜头前,考量的不仅是主持人的基本功、技巧和经验,还有价值观,它决定着我们以后到底会成为一名怎样的主持人。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上大学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播音主持专业,毕业之后,虽然历经波折后才再次从事自己热爱的行业,但成长路上的所有经历也都成为了职业道路上最好的养分。这些养分让我能够从容地站在聚光灯下,更让我对这份职业多了一份珍惜和感恩。在主持人的职业生涯路上,我记录着时代变迁,传播着银川好声音,也见证了自己的奋斗。时间里有过往,也有当下和未来。

金凤区融媒体中心记者虎洋

用镜头记录县区发展故事

迎着秋日暖阳,走进金凤区润丰村,漫步在新铺的柏油路上,平整干净的通村公路串联起一栋栋干净整洁的徽派农家院落,让这座西北村庄有了江南水乡的情调。而这只是我采访中金凤区美丽乡村的一角。

我叫虎洋,是金凤区融媒体中心的一名记者。这些年来,金凤区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商贸服务体系,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在金凤区的发展中,金凤区融媒体中心的记者肩扛机器、手握纸笔,记录一切变化。我们记录为金凤区发展日夜拼搏的人们,捕捉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日新月异的创新创造,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书写金凤区的变化,广泛宣传金凤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情况。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深入现场、客观报道、实事求是,采写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报道,为金凤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

编辑冯杨 不舍昼夜散发微光

“别人睡觉编辑上班,别人上班编辑睡觉”这句话基本是报纸夜班编辑工作的真实写照,简单概括来说,报纸夜班编辑是一份有“时差”的工作。下班回家的路上,我们和凌晨4点上班的环卫工人们擦肩而过,也和8点初升的太阳打过招呼。夜班上久了的编辑们虽然不用克服早起,却普遍要克服“如何睡得着”的问题。

每晚阅读检查超万字的稿件是工作常态。在这个过程中,报纸编辑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度,还得能从海量的文字中敏锐地发现问题,争取时间和记者核实;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增加知识储备,第一时间对稿件中知识性内容作出准确理解和判断。读者看到的每一份报纸,每一份报纸中的每一版面,都是采编各环节、台前幕后通力合作所呈现出来的作品。

我在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银川晚报编辑部夜班编辑岗位上工作了8年,我依然热爱这份工作,团队里的每一位小伙伴也同样热爱这份工作。不舍昼夜,散发微光,未来,我们依然会在夜班编辑的岗位上稳扎稳打,继续为读者服务,报道银川大事小情,讲好银川故事。

广播主持人杨帆 兢兢业业10年只为每一声问候

2014年,我成为银川市广播电视台的一名广播主持人,实现了少年时的梦想。在无数个平常的工作日,在电波里,迎着朝阳,道过清晨7点30分的早安;伴着星空,问过深夜11点的晚安。

然而,随着时代更迭,网络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体受到冲击,广播电台也在更新换代中迎来了收听低迷和发展的瓶颈。2017年5月,跟随时代发展的浪潮,银川市迎来了全媒体融合,这又是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报纸、电视、广播自此成为了一家人,我们也一起用文字、镜头、声音,记录新闻事件,反映时代跳动的脉搏。

在我看来,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和小伙伴们也从幕后走到镜头前,开始尝试直播带货,不但涉猎了更多以前不曾接触的领域,还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采访、直播以及现场主持经验。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叫醒你的耳朵,感谢你,依然愿意听我们说:“亲爱的各位听众朋友,你们好!”

技术保障人员马国明 我就想当好这片“绿叶”

我是银川市新闻传媒体中心的一名技术保障以及平台、系统等运行维护人员。在新闻行业里,我们是真正的“幕后”。

我们保障着每一次大型直播,每一条新闻的安全播发。身在新闻行业,技术保障人员也要综合全面地考虑问题,有时也会深入一线,和记者、编辑队伍主动沟通交流,解决实际技术应用问题。干好工作的同时,怎么去提高效率,怎么让记者、编辑、制作等使用者用得更顺、更好,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为了能让更多同事了解、认识技术工作,技术保障人员更要以身作则,带头干、主动干,以实际行动带动周围同事一起提高服务意识、团队意识,让整个团队在技术上“拿得出手、干得了活、讲得出口”。

如果说一线的记者和编辑是一朵朵鲜艳夺目的花朵,那就让我们好好做一片“绿叶”吧。

新媒体主播谢姝 每天都很充实又充满力量

作为一名新媒体主播,一转眼已经在这个行业里工作5年了。依稀记得在入职的第三天,我便开始了人生的第一场直播,是一档在室外播报新闻的节目,那时候除了好奇和兴奋,更多的是紧张。

第一次面对镜头和网友,直播考量的是主播的脑力和反应力,除了要克服心理上的紧张,还要接受来自网友的评论。

工作时间久了,工作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有时候我是带市民直击现场的出镜记者,有时候是为大家带来好东西的带货主播,在拍摄短视频的时候则像个演员,策划拍摄视频的时候又是个编导,但更多时候我依然是一名新媒体编辑。

每一项工作都给我带来了全新的尝试和体验,我真切地在工作中感受到了“新”的意义,越来越丰富的工作内容就像在游戏中解锁的一个又一个新技能,每天都过得充实又充满力量。

记者 王辉 刘旭卓 整理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