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妮 从舞者到秦腔表演者
版次:14 作者:吴璇
《王贵与李香香》剧照。
黄瑞妮扮演的李香香。
《王贵与李香香》是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的代表性剧目。
前不久,在四川大剧院举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设立10周年优秀资助剧目汇演中,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王贵与李香香》一经演出,就受到了成都人的喜爱和追捧,人们也注意到了李香香的扮演者——黄瑞妮。说起来,她从开始习舞到后来从戏,在演艺之路上已经奋斗了十余载。
从舞到戏 开启新的挑战
初见黄瑞妮,这个80后青年演员身材苗条,面容姣好,举手投足都体现出身段的良好,说起话来也是字正腔圆的。和许多漂亮姑娘一样,黄瑞妮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2001年,她进入固原市秦腔剧团少艺中心学习,主攻舞蹈专业,2005年进入固原市民族歌舞团工作。
都说舞蹈是个青春饭,黄瑞妮对此深有感触,习惯了未雨绸缪的她早早就开始琢磨如何让自己的艺术生涯更加“保鲜”,而拓宽艺术领域就是最好的选择。也就是在黄瑞妮迷茫的时候,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出现了。2010年的时候,中国戏剧梅花奖两度获得者柳萍注意到了黄瑞妮,建议她到银川来学戏曲,往戏曲的方面发展。
“刚到银川的时候,我人生地不熟的,吃住都在柳萍老师的家里,她不仅把我当作学生,更当我是半个女儿,还专门请了敏派唱腔的老师来教我。”说到当年的经历,黄瑞妮至今感慨万分。
后来,黄瑞妮正式进入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在柳萍老师指导下学习秦腔,主攻闺阁旦。
“那段时间非常挫败”
然而,跳了10年的民族舞,突然要改行唱秦腔了,对于黄瑞妮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在一张白纸上作画非常容易,但如果是一张已经画满的纸上,就很难发挥了,我当时就是这样的感觉。”黄瑞妮说,10年苦练的舞蹈基本功,到了学戏的时候竟然成了阻碍,这让她很是挫败。
“舞蹈讲究的是放,脚背要绷直,脚尖着地,头要尽量抬起来,表现一种自信优雅的气质,动作也是大开大合的,但戏曲讲究的是收,尤其是传统戏里的闺阁旦,要含胸、低头,走路也是脚跟着地,当时为了从过去的习惯里切换过来,我足足用了两个多月。”黄瑞妮说。
还有唱腔方面,因为专门学过声乐,黄瑞妮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技巧,可唱秦腔时要求用真声发音,这也让黄瑞妮备感压力。“那段时间非常挫败,也想过放弃算了。”
然而,好强的性格让她一旦决定了做什么,就必须做到完美,于是别人休息的时候她练习,别人练习的时候她一边观察一边琢磨,一边自己加班加点地巩固,终于让自己摆脱了戏剧“菜鸟”的身份。
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通过自身不懈努力,黄瑞妮的基本功越来越扎实。她的老师也没有局限她的发展路径,而是帮助她博采众家之长。“就拿唱腔来说吧,马派的唱腔豪迈大气,肖派的唱腔婉转柔和,前者要求嗓音高亢嘹亮,后者则有很多的小的转调,又多又急,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黄瑞妮说。
过去,受到自身条件和师承派系的影响,很多秦腔演员都是专攻一派的唱腔,但黄瑞妮在老师的带领下,不仅学习了各派的唱腔,还在演出中把它们融会贯通起来,让剧目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也唱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而曾经作为戏曲之路“绊脚石”的舞蹈基本功,也终于在这个时候发挥了作用。“伴随着越来越多现代戏的编排,秦腔剧目里的舞蹈元素也越来越多,我会跳舞的优势就展现出来了,加上把科学的发声方法和秦腔唱腔结合起来,也能更好地保护声带,延长艺术生命。”她说。
最喜欢的角色是“李香香”
事实上,不止黄瑞妮在不断成长,整个宁夏秦腔艺术剧团都在努力做着新的尝试,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就是创新的结果。
《王贵与李香香》改编于诗人李季1946年发表的同名叙事长诗,以一对恋人王贵与李香香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三边”人民的革命历程。“这部戏有个非常大的亮点,是我们首次把合唱团搬到秦腔舞台上,把西洋乐的元素和秦腔艺术结合起来。”黄瑞妮说,最开始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大家心里都很忐忑,没想到演出的效果出奇得好,不同风格的艺术结合得天衣无缝。该剧也先后荣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等重大奖项。
黄瑞妮多次在舞台上诠释李香香这个角色。“都说戏如人生,我喜欢李香香直率、坚强的性格,能在舞台上体会她的故事,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
记者 吴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