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提前透支你的焦虑

版次:11 作者:王敏

你是不是经常会有“提前焦虑”的感受呢,明明事情还没开始,但就是会一直担心,导致整个人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甚至这种提前焦虑的情绪会延伸出更多的困扰,以至于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些人为什么会提前透支焦虑?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需求?本期话题,就让我们一起聊聊“提前焦虑”的一些事。

“会不会和妈妈一样,一辈子焦虑?”

“妈妈对金钱不足的担忧,对未来生老病死的担忧,那些年一直在影响着我。”银川人郑晓宁放下手里的工作,猛猛地喝了口水,苦笑说,“34岁之前,我真的太拼了,我以为,只要我多挣些钱,妈妈就不会陷在那些担忧焦虑中。”

在郑晓宁的记忆中,小时候,妈妈很少能陪自己。“我妈说,她得挣钱,不然将来没办法供我上大学、成家,当时我才上小学,听不懂,只是觉得都是因为我,她才这么辛苦。但后来长大了再回忆,那时我爸在医院工作,家庭条件虽然一般,但也不至于会让妈妈那么焦虑。”

郑晓宁说,直到现在,她都很难理解妈妈为什么会对未来有那么深的焦虑,但正是因为她的这份焦虑,让自己童年记忆中“妈妈”的模样十分模糊,也让自己越来越笃定,“必须做到最好,这样才能让妈妈休息下来,才能让她安心”。

“我真的很拼,学习拼,工作拼,我也像妈妈一样,陷入了各种焦虑中,为那些所谓的‘将来’‘以后’而担心。”郑晓宁无奈地说,其实自己这些年已经深深意识到,不管多努力,妈妈的焦虑都不会改变,更让她担心的是:自己会不会和妈妈一样,永远在焦虑和担忧中过一生?“我期待自己的改变。”

“对勾画得越多,我心里越踏实。”

说起“提前焦虑”,29岁的张静说,“我也没办法,每天睁开眼睛就要考虑很多事情,如果不能做好安排,一整天都会很焦虑。”

在张静的包里,随身装着一个记录本,本子里记着的都是一项项要完成的事情。完成了内容后,她都会画勾,她说这些“√”越多,她的心里就越踏实。比如下周部门要开会,她会记下时间,并标红提醒自己“会上要发言,说什么提前准备好!”两周后有项目评估,她会提醒自己每天检查一遍,就怕出意外缺了什么;单位安排体检,她还做了“检查倒计时安排”,比如连续几天加强锻炼、不要吃夜宵和油炸食品等等……“尤其是一听体检,我竟然有些焦虑,怕查出有什么问题。”张静说,自己能意识到这份焦虑,但很难自控。如果什么安排都不列出来,就感觉事情太多了,她会更加焦虑。

也是在这个本子上,张静还记录了一些半年内甚至三年内需要完成的事情——抓紧复习,考教师资格证;如果明年有孩子,需要提前装修房子;老妈退休后报名老年大学,记得抢名额……张静很认真地说,这些事都很重要,万一没准备好,没提前做好安排,就会给生活造成很多麻烦,“我也不想这样一项一项列出来,但好像不这样,会更焦虑”。

为什么总忍不住“提前焦虑”?

“其实你会发现,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为一些事‘提前焦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欣怡说,产生这一现象与平时的生活、工作压力有关,它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比如学生会为即将来临的重要考试而提前焦虑,青年人可能为找工作、买房等提前焦虑,中年人可能为儿女生活而提前焦虑,老年人可能为死亡提前焦虑等等。

虽然每个人多少都会出现“提前焦虑”,但是每个人面对“提前焦虑”的状态却有不同,周欣怡说:“有的人想一想,做好计划,就开始解决问题了;有的人就是焦虑,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的人,焦虑得太早,看似在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在给当下的生活添麻烦。”

为什么有人总忍不住“提前焦虑”?对此,周欣怡首先强调说,这种状态并非心理障碍,先不要简单归类为某种“病症”, 它只是人应对焦虑的一种防御方式,可能与生活压力过大、家庭变故等原因有关。“容易‘提前焦虑’的人,会通过专注未来某一刻的事情,用行动去消除任务未完成所带来的焦虑。但为了完成任务与减轻压力,他们宁愿做出一定的牺牲。虽然有时候他们会表现出超强的‘行动力’,但事实上,他们可能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幸福,并不会因为提前做好了准备而放松,而是会寻找且完成更多‘未来的焦虑’,在消除焦虑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温馨建议

试试这些方法缓解焦虑

那么,如何缓解自己的“提前焦虑”?对此,周欣怡建议,“归根结底,这类人群,还是渴望增加对生活和工作的绝对掌控,他们或许自卑、缺乏安全感,因为这样的心理,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防御机制,做很多的预设,为的就是减少不确定性”。

首先,可以试着提高自己容忍不确定性的能力,以面对困扰。比如,向亲人倾诉感受,从依恋关系中获得情绪安抚,得到信任感与确定性。“良好的亲密关系,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安全感,也能提升自信心。”周欣怡说,其次,用积极的情绪去克服消极的情绪,因为心情是可以随着我们的想象而改变的,当我们发现自己心情很差时,可以在脑海中积极去构建一个开心、喜悦的状态。这样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愉快、安全的想象,这样能较好地缓解焦虑。

除此之外,还需要理解并接纳自己的焦虑,跟情绪共处,正视那些无力改变的事情,而不是排斥情绪、否定自我。“如果‘提前焦虑’带来的所谓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接受,那也可以与它和平共处,不去改变。”周欣怡建议说,“还有一种最快的恢复的方法是深呼吸,想想到底是什么让你感觉焦虑。深呼吸也能在你体内注入更多的能量,从而让你的精力旺盛起来”。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