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写传奇——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本月21日开展

一展看尽50万年文明兴衰 共谱丝路文明新篇章

版次:4 作者:李振文 王敏

如果你不认识周杰伦,那么有一首曾经红遍大街小巷的歌,你一定听过——“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没错,这首歌就是《爱在西元前》。

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能让你亲眼看到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长达50万年的文明遗留,那会是怎样的一种体验?11月21日,宁夏博物馆即将开展的《“叙”写传奇——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就能让我们跟随历经岁月打磨的珍贵文物,去开启一段时光之旅,“隔空”感受叙利亚历史文明的绚丽与厚重。

曙光

石器时代

手斧

发现于拉塔米涅遗址,距今有50万年之久,它是旧石器时代早期阿舍利文化的典型代表,可能由直立人打制而成。这件阿舍利手斧整体呈泪滴状,前后左右均系打制而成,由于它左右两边和正反两面基本对称,故被学界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标准化加工的重型工具,代表了古人类进化过程中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水平。

陶制刺猬形容器

公元前7000年左右在叙利亚便出现了这种动物形陶器,到了公元前4000年下半叶达到繁盛阶段,哈拉夫时期的遗址中曾出土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陶器。这类动物、鸟类或人类形状的象征性陶器并不是生活器具,而是用于某种祭祀仪式场合。

女性泥塑

出土于卡什卡舒克丘遗址的女性泥塑,距今有7000多年历史,它是具有哈拉夫文化典型特征的陶塑。此类女俑可能与母神崇拜有关。这是对人类繁衍的敬畏,表现古人对生育、丰收的祈愿。

变革

青铜时代

祭拜者雕像

这件发现于马里古城的祭拜者雕像,出土于当地的神庙,采用雪花石膏制成。雕像为一男性形象,穿着典型苏美尔人服饰,双手作祈祷姿势,表达了对神的虔诚。

楔形文字

今天全世界公认的三大文字系统分别为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国的汉字。其中楔形文字是人类文字中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之一,由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所创造,因其外形似钉子或楔子,故被称为“楔形文字”。

滚印

早在6000年前出现,极大方便了不同区域间的货物往来,是两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滚印通常用石灰石、象牙、水晶等坚硬的石头制成,多为带有雕刻图案的管状物。它具有类似签名的功能,用于识别某人或货物、信件以及官方文件记号。

房屋模型

房屋模型所表现的是一层多房间的布局。当时人们居住在单独的房子中,房子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主人的财富和地位,国王王宫的房间数量多达上百间。

争霸

铁器时代

斯芬克斯雕件

斯芬克斯源自于古埃及神话,被描述为长着翅膀的怪物,是古代欧亚地区重要的艺术形象,随后传播到了两河流域、爱琴海、中亚、欧亚草原,以及中国楼兰等地区。面前雕件图案表现的是两只羊头狮身斯芬克斯,中间为一株神圣的植物。传说斯芬克斯有3种,一种是我们很熟悉的埃及狮身人面像;另外两种分别是羊首狮身和鹰首狮身。在希腊神话中,它由雄性演变成了雌性的邪恶之物,代表着神的惩罚;而在亚述文化中把它描述为长着翅膀的狮身或公牛,有人面、络腮胡,戴着皇冠,是集智慧、力量、灵巧于一身的守护神,亚述人又称它为拉马苏。

人物壁画

壁画采用黑色、蓝色和红色颜料绘制在灰泥墙上。壁画上表现了两名亚述官员的侧面形像,根据他们的五官特征可以大概了解到当时亚述人的长相。这幅壁画为残件,如果修复完整的话,是两名亚述官员站在一个倒地的战败方王子身后,仿佛象征着胜利。此画是少数被保存至今的亚述壁画之一,无论从艺术还是文化角度来看,它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融合

希腊罗马与异彩纷呈的时代

阿塔尔伽提斯石雕

这件最大的石雕是阿塔尔伽提斯女神立像,高度为1.4米,可以看到手持灵蛇权杖的形象,这一标志性符号在希腊神话中变成了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象征,而灵蛇缠绕的“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成了很多医学和医疗机构的标志。

希腊化钱币

古希腊时期的钱币,当时为了弥补贵金属钱币的短缺,也会大量发行铜币,这在希腊化时期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这些希腊化钱币是叙利亚进入希腊化世界的重要实物资料。

梨形玻璃瓶

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两河流域就已经开始生产玻璃了。这件玻璃瓶采用的是吹制法工艺,此工艺由叙利亚人于公元1世纪左右创造,这使得叙利亚成为玻璃制造业的中心。而罗马后来征服了叙利亚后,在此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良,呈现了更加精美的雕刻纹饰。

这里有叙利亚“古老的昨天”

为促进中叙人文交流,助力两国友好发展,满足中国观众多元的观展需求,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组织策划了叙利亚古代文物主题展览来华巡展。此前,已在深圳、成都、北京、河北、山西、广州分别巡展了六站,银川站是第七站。本次文物展是宁夏博物馆联合固原博物馆首次通过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引进的境外展览。

11月17日下午4时许,宁夏博物馆里仍有不少游客进入展厅参观,不少人都注意到了大厅正对面《“叙”写传奇——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的预告,并规划起观展时间。

“现在全部布展已经结束了,但我们还会在细节上做一些调整。”宁夏博物馆文展部主任王怡带记者提前走进展厅内,一踏进展厅,仿佛步入时光隧道,回到了历史的精彩瞬间。展览的序厅,一幅两河流域地理位置示意图首先映入眼帘,一段关于本次展览的介绍,让人们更清晰了本次展览的背景。计划展出的99件/套展品,共分为5个单元,分别为:“曙光——石器时代”“变革——青铜时代”“争霸——铁器时代”“融合——希腊罗马与异彩纷呈的时代”,以及尾厅“对话——中叙两国的友好往来”。值得一提的是,和想象中不同,沿着精心设计的展线观看本次展出的文物,会惊叹于古代叙利亚人的精致,这份精致体现在方方面面,从生产工具到生活用品、从珠宝首饰到占卜模型、从人像雕塑到建筑装饰,展品时序完整,种类丰富。

据了解,为打造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从11月10日开始,宁夏博物馆便开始对本次主题展进行布展准备。“我们在展厅进门处摆设了帕尔米拉古城遗址的雕塑,序厅内则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现叙利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进程,包括在展厅内运用叙利亚古代城址的建筑元素营造展览氛围。”王怡说。

跨越万年的“文明的万花筒”

说起叙利亚文明,要先从其历史发源说起。安纳托利亚山区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被称为“两河流域”,古希腊人称其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

今天的考古学证实,人类文明诞生于富庶的两河流域,历史上这片古老的土地因为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吸引了众多的族群纷至沓来,诞生了很多灿烂的文明,铸就了代代辉煌的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里,各种文化交流融合,相互影响,其中地处亚欧非三大洲十字路口的叙利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叙利亚文化。

如今,叙利亚拥有3500多处古迹,它本身就像一个庞大的博物馆,绽放着令人惊叹的文明之光——距今数十万年至数万年前,这里已存在原始人类活动的痕迹;公元前8000年新石器革命的开始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公元前3000年左右,叙利亚开始出现原始城邦国家;自公元前8世纪开始,不同文明先后在此留下历史印迹。叙利亚相继被亚述、新巴比伦、马其顿、罗马等政权统治,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本次展览中,还有不少楔形文字泥版以及刻有楔形文字的浮雕。”王怡说。楔形文字最早由苏美尔人创造,因其外形像钉子或楔子,故被称作“楔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早诞生的文字之一。生活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苏美尔人用削尖的木棒、芦苇杆在泥版上刻写文字,经过太阳曝晒以及火的烘烤,泥版变得坚硬,不易变形。除了在泥版上刻写,楔形文字也被刻写在矿石、金属之上。

文明因交流而精彩

说起这次主题展最大的亮点,王怡介绍,一定要着重看一下“对话”版块的内容,在这一区域,所有展示的文物,都是由宁夏博物馆和固原博物馆共同提供的珍贵文物,青花瓷、钱币、角形玻璃杯……这些都是“丝绸之路”文明的见证。

“中国和叙利亚这两个分列亚洲东西端的古老国度,有着漫长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站在叙利亚这个文明的十字路口,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赋予了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更能感受到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也正是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交融、结合与演替,最终成为了推动世界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王怡说。

离开展厅之前,王怡感慨道,为了这次展览,馆内上下完成了一次“特种兵式”办展,在短短几天时间,大家兵分五路,从内容框架、展品结构、文物组合,到说明文字、展厅设计皆进行了细致讨论。光是布展前期,就有大量工作要完成,等到布展时,为了让观众“少走弯路”,首先要设计出最清晰的展线,通过合理的动线设计,可以方便观者了解叙利亚的历史脉络,为了确保观众“看清、看好”藏品,文展部集体加班搬展托、撑衬布、摆文物,甚至连造型罗马柱都是大家亲手刷上的颜料。“这些精心设计,相信在大家观展时可以发现。”王怡说。

记者 李振文 王敏/文 李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