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18.5万亩设施温棚

成农民就业增收“聚宝盆”

版次:8 作者:梁小雨

在贺兰县习岗镇新平村农业设施园区,农户在温棚里采收生菜。(资料图片)

记者 李靖 摄

在银川,一年四季,全市18.5万亩设施温棚从不“猫冬”。走进村庄,一座座大大小小的设施温棚遍布田间地头,农户们依靠它们实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银川的冬天也因为有了它们,一派生机盎然。

宁夏全境海拔超过1000米,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黄土高原夏秋冷凉蔬菜生产优势区和冬季设施农业生产优势区,银川更是全区设施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记者从银川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全市现有设施温棚18.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0.6万亩、4.1万栋。冬季主要以日光温室生产为主,种植品种西红柿、黄瓜、辣椒、韭菜、油菜等20余种蔬菜,部分种植草莓、火龙果、樱桃等特色设施水果。据统计,目前全市特色水果种植面积约5000亩、2000栋温棚。

提供全程服务 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务工就业

11月16日,记者在西夏区兴泾镇泾河村蔬菜温棚产业园看到,日光温室鳞次栉比,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棚顶泛出微微蓝光,村民们正穿梭其间忙种植、忙施肥、忙收获。

村民海春龙种植的草莓温棚就在其中,这天他找到园区领头的草莓种植企业——宁夏品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刘开阳闲聊起来。“11月初上市,价格能卖到多少呀?”海春龙羡慕地看着温棚里已经结果的草莓植株问道。

“团购、批发能到100元每公斤,如果是采摘可以到140元每公斤,这就是上市早的价格差,迟一点等草莓大量上市,价格会有所回落。”刘开阳答道。

由于技术先进、管理得当,刘开阳种植的红颜、章姬草莓已于11月初抢“鲜”上市,预计亩产约为1500公斤至2000公斤。今年,在宁夏品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引领带动下,泾河村种植了22栋草莓,其中海春龙种植了2栋,由企业提供种苗、肥料、技术、管理等全过程服务。在宁夏品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下,不仅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还解决了农户们缺技术、缺资金等问题,让群众增收致富更有盼头。

相较于小农户,农业企业不仅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对市场也有着更加敏锐的把控。位于贺兰县习岗镇新平园区的宁夏天缘种业有限公司,在园区成立了一个育苗中心,2023年,该中心已为农户提供各类蔬菜种苗6800万株。宁夏天缘种业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石彦龙介绍,企业每年都会根据市场行情和农户需求进行调整科研创新方向,力求为农户们提供真正的好苗子。

瞄准特色种植 把温棚产业变成富民产业

11月16日,在宁夏西月花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月花卉”)位于兴庆区掌政镇镇河村的花卉种植基地,温棚里成片的百合花含苞待放,它们将在1个月后迎来销售旺季。

负责鲜花生产的马小军介绍说:“这批百合总共有16万枝,是今年9月种下的,12月时就可以售卖了,主要发往西北地区。”温棚里,整齐排列的百合花每天沐浴阳光,等待绽放的最美时刻。

据该公司总经理王婷介绍,银川温差大、日照足,种出来的鲜花枝干粗壮、颜色亮丽,在市场上很有优势,目前企业年产上亿支郁金香、百合等鲜花,由于品质上乘,其销售市场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借助西月花卉的生产、管理、运营、销售能力,鲜花种植基地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品牌效应,吸纳移民群众来此就业创业。

据王婷介绍,自从花卉示范基地建立以后,企业聘用了大量周边村民务工,其中固定工人50人,季节性用工300人,日工资约为130元至150元,在周边村社搭建起劳务就业平台。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六特”产业,把发展以日光温室、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着力把设施温棚特色产业变成富民产业。据悉,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一产增加值68.61万元,增长7%,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6101元,增长332元,增幅5.8%。

迈向智慧化 设施农业再添新动力

当前,银川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以产业提档升级、农民增收致富、保障市场供给为总体目标,大力推进草莓、樱桃、火龙果等设施温棚特色产业,并为此建立了现代农业多元投入机制。

在永宁县闽宁镇,由企业投资建设的凯盛浩丰(银川)智慧农业产业园成为了我市现代设施温棚的发展“风向标”。在这里,一辆接着一辆的登高车、采摘车、无人运输车沿着特定轨道在作业区域来回穿梭,既节省人工,也提升作业效率。在这里,整座温棚采用了先进的智能温室设施、温室控制系统、温室基质栽培技术、温室全程机械化技术,可以实现食品安全溯源、农业生产管理的精准化、远程化和自动化及农产品智能储运等技术应用功能,加快推进我市设施蔬菜生产智能化、经营信息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发展。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在种植领域,智慧化主要集中在设施农业,实现了自动卷帘、水肥一体化、土壤监测、自动控温控湿、虫情监测等技术。但部分设施温室建设年限较长,生产能力逐年降低,为此近年来,我市聚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突出抓好老旧设施改造及提档升级,积极改善设施设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推进机械化高效农业生产。

标准化生产 让农产品质优价更高

标准化生产,是设施农业发展壮大的关键。近年来,我市联合科研院所引进和培育设施蔬菜新品种,扶持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集约化、标准化种苗生产,持续加强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水准、创新基础设施运营模式,逐渐加快设施农业发展进程。

在兴庆区掌政镇茂盛村,由宁夏乐乐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的西红柿设施温棚种植基地,在周边日渐发挥着新品种示范种植、技术普及推广的作用,为当地设施温棚产业深埋下“科技因子”。

该企业有关负责人王宁介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企业从2017年至2021年,通过试验示范蚯蚓套种套养、绿色防控药剂、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农业新技术,成功将“亚蔬12号”新品种引入银川种植,现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标准。

好品质才能卖出好价格。在温棚里,正值青绿的西红柿挂满了枝头,这茬西红柿将于11月下旬上市。王宁介绍,目前“亚蔬12号”稳定亩产约为5000公斤,每公斤的收购价格稳定在6元至12元。小小的西红柿,却能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卖出每公斤50元至60元的高价。

“按照平均亩产来算,一年种两茬,收入大概在6万元至8万元。”王宁介绍道,目前企业着重将银川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内容、校企合作研发成果、企业生产实践技术等免费教授给农户,助推当地设施温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村民们鼓起来的钱袋子,是我市设施农业科技化发展结出的最美味“成果”。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正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以项目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产业需求和农业需要为导向,通过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政策扶持、项目倾斜、技术培训、产学研结合、成果转化、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示范带动等方式,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有力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

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