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比喻

版次:14 作者:田丰芳

看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阿加菲娅》,有段关于晚霞的描写:“……晚霞正在渐渐暗下去。目前只剩下一条暗红色的长带了,就连它也开始蒙上薄薄的一层碎云,犹如快要烧完的煤块蒙上一层灰烬似的。”

读完这段描述,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蒙着一层灰烬的快要烧完的煤块以及平日里看到过的晚霞景象。心里不由感叹契诃夫对景色准确的比喻。忽然想到,这样的比喻,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们还能领会到吗?怕是不能了。在一些事物消失的同时,关于事物的联想、描述也一起消失了。就好像在读《浮生六记》时,“射覆”是什么?“滴漏”是什么?“番饼”又是什么?那时是司空见惯的事物,后人看时,得借助注释才能明白,更不用说那些本来就引经据典的古文了。

消失的东西,仿佛因为消失,多少带了温暖的滤镜。“红泥小火炉”是暖融融的,三两个人围炉而坐,烤红薯也罢,喝杯热茶也罢,都是冬日里最舒适安逸的享受。可是红泥小火炉是难伺候的,要自己加入煤块,掌握火候,搞不好了会烟熏火燎坏了兴致。它消失了,连带着消失的是对于这个场景的切身感受,也许能感受到画面,但是无法感受到温度了。

倒是张爱玲关于煤气的描写带来了直观的视觉体验。她在《烬余录》中描写到:“铜锅坐在蓝色的煤气火焰中,像一尊佛坐在青莲花上,澄静,光丽。”为了这段描写,我专门用不锈钢的小奶锅烧水,观察像“青莲花”一样的蓝色火焰。那一刻,是有些呆呆的,意识到天才何以为天才了。会不会有一天,有了新的能源,不再使用煤气、天然气,这像青莲花一样的蓝色火焰也会成为一种消失的比喻呢?

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多少东西呐……汪曾祺所描述的“一箸入口,三春不忘”的嫩香椿,香椿还有,做法消失,“三春不忘”的口感何处寻觅?年少时,有个朋友写信,开头总喜欢写“展信佳”,如今,看一封信,会用“打开”来描述了。“展开”的是一张柔软且蕴含温度的纸张,纸上甚至会看到心爱之人的泪痕;“打开”的是冷冰冰的机器,闪着冷光的屏幕,爱人的眼泪流不到那上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样的比喻,如今是不懂了。还有“蜡炬成灰泪始干”,且不说现在很少停电,就算是停电,也有各种的照明工具。谁还能理解流泪的蜡烛是什么样的比喻呢?

一切附加在事物上的比喻,会随着事物的消失而消失,也会随着新生事物的产生而萌发。比如,形容一个人爱算计时,会说“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以后这样的比喻会不会改成“心里的小键盘敲得嘁哩喀嚓”呢?

□田丰芳(宁夏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