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河沙舟》说起的

宁夏民间器乐

版次:14 作者:李尚

乐团在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上演奏《星河沙舟》。

乐团成员排练。

民歌节已成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传统音乐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交流、弘扬的重要平台。11月16日至2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在江西举行。此次活动中,来自宁夏银川的回响乐团为大家表演了宁夏原创非遗音乐《星河沙舟》,广受好评。

宁夏民间器乐亮相民歌节

在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开始之前,当地媒体就发布小视频为活动预热。视频中称,此次原生民歌节有几支音乐需要静下来听。这几支音乐就包括回响乐团带来的《星河沙舟》。

这是一支唯美动人的曲子。在活动开幕式上,乐团中的6人身着白衣,站在以星空为背景的舞台上,用泥哇呜、口弦、鼓、笛子、梆子、羊头弦子这六种乐器,奏响丝路风韵。短短几分钟表演,余音悠长,令人浮想联翩。

“开幕式演完后,主办方又安排我们在上饶市进行了巡演,反响还不错。”乐团团长李旭说起参加这次民歌节,虽然不评奖,但私下遇到当地电视台的编导,对方表示喜欢他们的音乐,想保存下来自己听。还有其他工作人员,关心在哪个平台上播放。“这些工作人员虽然不是专业音乐人,但他们经常接触各种音乐,能受到他们的肯定,我们挺高兴的。”

即兴玩出的一支曲子

“《星河沙舟》是2021年开始创作的,当时我在家里关了半个月,比较无聊,就用家里的乐器即兴玩起来,录了一段不到一分钟的小样。”李旭说,当时也没拿这个小样当回事,直到2022年参加“云享国乐风华”2022年全国群众性民族器乐交流展示活动,才想起当初那个小样,于是在这个契机下,他找来伙伴们把乐曲丰富了一下,将乐器演奏分配完善了,变成了一首曲子。

今年3月份的时候,自治区非遗中心打来电话,问李旭有没有新节目可以在6月11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表演。于是他又找来乐团的伙伴,将这支曲子经过配器、编曲,制作完整,6月份的时候在中卫市第一次演出。“当时观众和文化馆的负责人都挺喜欢的。于是今年10月份,我们就被推荐去参加中国原生民歌节了。”李旭说。《星河沙舟》是宁夏唯一推荐入选参加此次活动的民间器乐类音乐节目。

展示多种多样的宁夏民间器乐

《星河沙舟》的主要特点,就来自于宁夏民间器乐。在民间,凡是能发出响声的,都可以制作成乐器。因此,在李旭的工作室里,能看到各种各样稀奇的乐器,比如羊头弦子、梆子等,甚至还有一些乐器,连李旭也叫不上名字。

“这些乐器现在很难见到了,比如这个羊头弦子,是我姥姥以前见过的。”李旭的姥姥安妮曾是宁夏歌舞团副团长,长年专注于艺术领域。李旭说,她曾见过羊头弦子这种民间乐器,并在当时把它画了下来,之后找人按照图纸又做出来了。而这次表演时用的羊头弦子,就是复原出来的。

其实,在宁夏,有很多音乐类的非遗传承人不仅要表演,还要复原一些民间传统乐器,并改良这些乐器。李旭说,口弦、泥哇呜,还有沙枣皮做的鼓、沙枣木做的梆子,都是非遗传承人自己做的。

关于民间器乐和民间音乐的思考

在《星河沙舟》这支曲子的演奏中,唯一一件大家都熟悉的乐器就是笛子,“这是因为其他乐器的音域不够,加上笛子会更好听。”李旭解释。其实很多时候,李旭一直在思考,怎样让宁夏民间器乐演奏出更好听的音乐。

“宁夏有很多民间器乐,但语义性比较强,音乐性比较弱。弹奏时没有标准音,也无法记录。长久以来,很难有曲子流传下来。”李旭说,宁夏的原生音乐缺乏具体的范式,对于创作者来说有一定难度,只能不断尝试。就传承而言,也有许多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比方说侗族大歌,他们的器乐调音就凭借民间艺人的耳朵,和我们现在熟悉的工业化调音是两回事。工业化调音是基于现代音乐理论,而民间音乐中有时候会出现不和谐的和声,可人们祖祖辈辈就是这么演的。”

民间音乐,到底该怎么做呢?对于李旭和回响乐团来说,或许还得回到《星河沙舟》这支曲子上。

希望构建宁夏民间音乐器乐体系

从即兴录的一段小样,到正式在舞台上演奏的曲子。《星河沙舟》的诞生,也标志着回响乐团的诞生。“最开始就是想找来经常合作的伙伴一起参加活动,慢慢的,我们这个队伍人员越来越多,大家就各司其职,一起创作,一起演出,演出赚得的一部分费用再投入音乐制作中。”李旭说,现在乐团里加上顾问一共有10个人,李旭是团长。“一开始大家都叫我坊长,因为我们人少,应该叫乐坊。我说不,电影里演的打仗,剩下一个人也是一个团,我们10个人就是一个团。”

目前,乐团的作品除了《星河沙舟》,还有《凤鸣塞上》,也是一支打磨相对成熟的作品。乐团计划按照“风、沙、水、城”四个元素,创作出一组音乐。其中《星河沙舟》对应“沙”,《凤鸣塞上》对应“城”,接下来会继续投入另外两首曲子的创作。“希望以这组作品为起点,建立起一个宁夏民间音乐器乐体系。”李旭说。

记者 李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